片名是被“追杀”的主角的姓氏(也是演员本人Edgardo Castro的姓氏,一个其实算是常见的西语姓氏),要带双引号是因为他被他前妻追踪的原因不明,他逃亡的原因也不明(甚至后来他跟前妻阴差阳错地坐上了同一辆小汽车的后排以后,我们原先期待的戏码也没有发生);跟他一起逃亡的女友一直催他找工作,但当他找到工作跟女友说起这件事时,女友显得冷淡的反应让他觉得失望;而他的工作的内容也像是在重演追和逃的动作,不过此时的追和逃的动作明显多了舞蹈的感觉。电影里最锲而不舍的追踪者是一个叫Acuña的拄拐杖的男人,他的腿就是在电影一开始追踪Castro的那一段弄伤的,当其他人追踪Castro的人——他的前妻、他的师傅还有另一个受雇追踪他的人都放弃追踪他以后,Acuña仍继续追踪Castro,而且不知道为什么,Acuña总能在跟丢Castro以后重新掌握其行踪。在Castro眼里,生活可能就是追和逃的动作,而莫吉兰斯基所做的就是把它们提炼出来。因此这部有追踪和逃亡元素的悬疑电影似乎其实是一部“歌舞片”,而且是只有潘佩罗小组才能构思出来的歌舞片,片尾演职员表的coreografía一栏(这一栏的名字是Luciana Acuña,嗯,Acuña,他拄着拐杖追踪Castro的动作也很像一段段舞蹈,作为重要道具的拐杖也非常能带来喜剧效果)印证了我的想法。既然在主角眼里,生活离不开追和逃的动作,电影的形式也应该是非常能体现肢体动作的细节歌舞片。除了配乐非常有存在感以外,电影的对白系统也比较特别,感觉语速比潘佩罗小组的其他电影快,而且有的时候角色还会将每个音节都发得非常分明,以此在几秒内重复一些台词,这种非常不一样的对白像是突然进入的“唱段”,同时也有一种很奇异的幽默感。而那几个人追踪卡斯特罗时约定的传递信息的动作竟然是打伞,因为这个动作带来的雨伞在镜头里呈现出来的横截面的变化,以及这所预示的人物即将走进另一个空间(尽管是没有明显界限的不同物理空间)的可能的状态变化(比如歌舞片的人物在这时不再讲台词而是要开始唱歌或者跳舞了),我真的会觉得莫吉兰斯基拍的实际上是一部歌舞片。
(一些随想)很可能是《花》第二个故事的预演?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螺蛳壳里做“赛鹅图”
引子:里维特的“赛鹅图”溯源“赛鹅图”这个名词明确出现在里维特1981年的电影《北方的桥》中。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看过一些里维特的电影了,它们几乎都给我一种陌生但又似曾相识的感觉,直到“赛鹅图”(jeu de l' oi ...
问题即回答:如何抑制正常排异前的排异?
我想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因为女性在电影导演中的比例过小,并且该比例的明显提高也是比较新近的事,所以很可能无论是男性观众还是女性观众,都会在每接触到一位女性导演之初觉得她们的影像难懂。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很多人大概率都是看男性导 ...
阿克曼的浪漫爱情喜剧:用粤语调调读出来的“RomCom”
感觉阿克曼的这部浪漫爱情喜剧在她的作品序列里真的很被轻视,甚至好像连她自己都这么觉得。如果“严肃”是杰作的一大标准,那浪漫爱情喜剧可能真的出不了几部标准杰作,“浪漫爱情喜剧没什么营养”算是我迷影这些年最大的刻板印象之一。然而那些拍出 ...
日常中无处不在的red flag
我感觉片名的“结果”有点因果的意思,而电影里的“amore”其实是个抽象概念,并不是只有片名里被翻译出来的“爱情”。不过如果真的要去划分这个抽象概念,那电影确实在一开始就明牌了爱情在全片的位置。第一个镜头机械、缓慢地行进完,第二个镜 ...
新旧交替下的里斯本城市爱情小调
《里斯本之恋》是“葡萄牙新电影”的代表作,不过我感觉它主要“新”在拍摄思路和对经济社会的反映上,豆瓣简介里说这部电影还跟康乃馨革命有联系。跟不少爱情电影类似,这部电影对爱情的表现其实无甚新意,无非是关于“面包与爱情”的讨论,而且男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