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像是用真实事件的底子重拍了一个改良版《送你一朵小红花》。

对“原著”的改编思路很像电影版《流浪地球》,把报道原文里篇幅很短的婚前接触扩写成整部电影,对应球一木星危机;然后在电影里塞小红花里用过的情节,对应球二猛塞的三体点子。

另外男主纠缠女主的戏份往好听了说是欢喜冤家,往难听了说就是男的在骚扰。只不过是男主角的人设和两人感情上必然的积极走向的结局让观众不会去细想这种问题。

这种改编我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没见作者和当事人出来发表反对意见。

人物原型除了病症和性别以外,应该也是全改了。籍贯、患病前的职业、家庭成员构成都和报道对不上。这个倒没什么。(假如《八角笼中》能把地域换成王宝强的老家河北,可能会让《八角笼中》变得好一点。)

开篇的摄影剪辑让我想起《中国医生》,透析室的病床排布也让人想起方舱医院。一度我以为韩延导演又在像《我爱你!》一样埋什么里设定,但是全片看下来我觉得大概没有。这种剥削拍法看着挺生理不适的,而且不是说想让影像有冲击力就非得按格林格拉斯那么拍,更何况还是劣化版本的格林格拉斯。另外还有好多地方剪辑频率特别快,非常没有必要。女主角妈妈叮嘱女主角的戏剪辑有必要快得像川剧变脸?

台词写得也不好,呈现了一种“伪口语”的感觉,这点是站在了《第二十条》的反面。

(我能想到的类似例子可能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某一部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可能是《我的青春谁做主》。)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李庚希演得不行,但是后来发现这种给年轻角色写的没有经过口语化转换的台词,很可能谁来都白搭。女主角的很多台词都有用嘴说起来更通顺的写法。而且我感觉她冲着房屋中介大吼那段我能再整出一个逐字逐句修改建议的文章来。

台词的另一个缺点是一句词非要同时承担向观众传递情绪和传递信息的任务,最终结果就是观众知道演员这段说了一段重要的话,但是如果不依赖字幕可能会听不明白演员在说什么。而且感受情绪和接收信息同时进行,观众可能会看得很累。

(以及李建义饰演的医生角色有一句关键台词的前几个字居然是在环境音复杂的医院里的画外说出来的,这到底想不想让人听清楚演员在说啥?)

电影里有一场戏点了一下国内器官捐献制度的缺陷,死者家属对遗体器官的支配权居然可以高于死者本人生前意愿。这可能算优点吧。但是也太蜻蜓点水了,而且紧接着就是一场“比主角更贫困的病友和家属情绪崩溃”的戏,这在小红花里有类似桥段,甚至演员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