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臘月二十九晚上看的吧,記不清了。

全片上中下三線布置可能是因為艾默裡奇拍災難片的創作慣性——尼米茲對應災難片裡的美國總統,情報官對應科學家,飛行員對應一線救援人員或平民。

但是災難片裡的招數在戰争片裡是不靈的,災難片需要體現災難有很大規模所以有美國總統,需要解釋災難的科學原理所以有科學家,需要展現災難奇觀所以需要平民。

這仨視角在災難片裡可以互不相幹,但是戰争片裡不行。戰争片裡應該做到劇情線之間有因有果。

艾默裡奇在本片中做的事隻是把所有他知道的跟中途島沾邊的二戰曆史事實按照時間順序排在一起而已,除了飛行員給珍珠港犧牲的那個胡子兄弟報仇這個點以外幾乎看不出因果關系。

你就說讓杜立德和約翰·福特出來亮相是什麼意思?他倆确實一個炸東京一個拍紀錄片,但是這和中途島美國打赢了有關系嗎?

而且我感覺艾默裡奇大概是特效片拍慣了變得不會省錢了,特效特别多,但是效果多數時候很差。我推薦看到我這個觀後感的網友去看看《阿基米德大戰》,那部電影是《哥斯拉-1.0》導演山崎貴在二〇一九年上映的作品,那部電影在特效方面做到了能省則省用在刀刃,不像《決戰中途島》,連情報官走進大樓這種戲份都要拍街道縱深,用特效在背景做一個美國國會大樓。

硬要挑優點的話,空戰海戰确實看着還行。(但是聽說也有一些錯誤呈現。)

大和号短暫出鏡,迎風破浪看着也還行。

再挑就隻能誇誇尼米茲視察情報分析室那段有幾個笑話還不錯,什麼“他們原本都是樂隊号手”啊、“我們可能要說日語了”啊等等。

最後就是戲外部分了。當年視頻網站上線的時候,最開始的一段時間隻有國語版,我在網上看了幾天樂子,其他觀衆也體會了一下我這種國語配音粉絲在一些電影隻上線原聲版時體會到的感受。

能算優點的也就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