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交流发生在南京2023年第一场雪的第二天,大家都是真爱粉。
实录涉及剧透,介意者请绕行。
—侯麦把男女之间的内心世界描写得非常细腻,法国的浪漫超出了我的认知,甚至对我来说有点匪夷所思。比如罗欣和老师恋爱,之后又退回普通朋友的关系不越界,这特别不容易。(—然而老师做不到,他一直说忘不了她。)这个哲学老师实际上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当罗欣说要把他介绍给现男友的妈妈,他问的第一句话是对方多大年纪,可以看出他就是喜欢年轻女孩。把前男友介绍给现男友的母亲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罗欣是为了占有,她把前男友介绍给和自己关系好的女生,这样可以同时拉进大家的距离,是一种占有。)法国的浪漫我吃不消,不能理解,匪夷所思,伊莎贝拉居然代替闺蜜打征友广告和相亲。
—而且相亲过程中伊莎贝拉在刻意散发魅力,一方面她的确很优秀,另一方面她说,她希望所有的男人都爱她,尤其是她不爱的。
—我看过四季故事中的三部,这部是让我看得最开心的。他说不能理解,但在我看来正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得很远,反而让我感觉很快乐,仿佛挣脱了所有束缚,单纯去看,不必考虑这个是否畸形,那个是否道德,所以才会觉得有趣。伊莎贝拉当然很爱自己的女闺蜜,但与此同时她也有一种优秀女性的奇怪缺点:她在不停地散发魅力,并且希望自己的魅力得到承认,但是最后她克制住了自己,她有自己的婚姻,而且她也要闺蜜。还有,她在写征友启示的时候有这样一句,“欣赏肉体之美和精神之美”,这样的要求真棒。
—观影时我有种矛盾的心情,剧情确实有点狗血,没想到罗欣会把自己的前男友介绍给现男友的妈妈,我带着吃瓜群众极大的热情,既希望看到他们合家欢乐,又希望看他们撕逼大战。在我看来,比较真实的是他们对于自己各种情感关系的表述,比如马嘉利说我对男人没兴趣,我太老了不适合他,但另一方面她第一次见到热拉尔的时候很明显地心动了,这是所有人都会具有的自相矛盾的心态,明明心动了明明很喜欢,但却给自己定性归类,说“我不喜欢,这不是我的类型”。热拉尔最初见到伊莎贝拉时其实很心动,见到女神眼前一亮,但是最后说来说去,他情感上做出选择,他在语言层面做出归类,说伊莎贝拉不是自己的style,他给自己做出了限制、划定了边界,但是自己划定的边界有时和内心本能的反应是有一点矛盾的。这种矛盾性不是虚伪,它本身就是一种很真实的存在。所以说这部电影既狗血又特别真实,真实到让我汗颜,自己有时也是这样子,看到帅哥突然眼前一亮,本能地感觉这人不错,蛮帅的,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好像不太行。
—人总有不自信的时候,比如马嘉利,她可能默认男人喜欢年轻女孩,所以她不自信,万一对方没看上自己,她已经给自己找好了理由:“不是他看不上我,而是我对男人没兴趣”。热拉尔也是这样,他也怕对方没看上自己,所以要给自己找退路。所以我也认为故事是很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万一事情不能有一个完美结局,我们总会给自己找个好看的台阶或退路。很多人都这样,既不自信,但对感情还是有需求的,难得遇上感觉很适合的人,又不愿意主动表露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真实的矛盾。
—我没有想电影中的情感问题,我在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边界问题。在我看来,电影中有些人做的事情是有点冒犯的,比如说罗欣给未来婆婆介绍对象这件事。但正是这些看起来好像有点突破了人和人之间边界感的行为,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马嘉利是罗欣男友的母亲,罗欣和马嘉利建立起的关系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我是因为他才和你有关系”。罗欣也说过,自己早晚会和男友分手,但她会一直保持着和他的母亲的联系。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是通过中间人认识的,但是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就是我们两两之间的关系,基本不涉及中间人。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比较在乎第三方甚至是第N方,没那么注重关系本身。电影中的人际关系是更舒适的,不用考虑那么多因素。马嘉利一开始就和朋友说,虽然他是我儿子,但我觉得这女孩更优秀更成熟,我儿子其实配不上她,她们两人惺惺相惜。
—电影的重心放在了女性间的情谊上,男性反而是很次要的位置。当伊莎贝拉去会见热拉尔的时候,她是有一点刻意装扮自己的,这时她有一点忘记她是在帮朋友相亲。
—罗欣和老师分手,并不是不爱他。马嘉利说过老师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但是罗欣一直在否认。我认为她内心是有点矛盾的,她可能知道老师就是如此,但她又不愿意承认。她和老师分手,但又想建立友谊关系,虽然看起来可能这个女孩显得不够果断,把关系搞得那么复杂,但是马嘉利却能看到女孩真正的魅力,不会因为女孩所谓的小纠结小矛盾就否定她。这样的电影不能带着道德审判的有色眼镜去看,应该看到人本身。看完这部电影心情特别好,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只是觉得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特别轻松,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不需要隐瞒什么也不刻意凹人设。侯麦的电影让我感觉很舒服的就是这一点,自由随性。
—罗欣知道自己的魅力,她看到红衣女孩时有点生气,因为她不想承认老师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喜欢追求女学生。她想证明自己不一样。
—罗欣和老师是有感情基础的,但是电影中她也说了这很难看的,是道德层面的不好看。回到理性层面,她认为应该找一个正常的男人,换一种方式实现对老师的占有。但是她不愿在生活中失去他,因为他们有精神上的共鸣。
—罗欣很有自己的想法,她和老师说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只爱年轻女学生,那就一年换一次,另一种情况是,永远不要和学生谈恋爱。但可惜罗欣自己没有落入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她总在强调是她自己主动追求老师,她希望自己是特别的,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并非如此。她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她最终没有和老师复合,也没有和男友分手,试图保持一种平衡。在道德方面她没有辜负这两个人,也可以说这是她在目前的伦理和道德层面的一种小坚持。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侯麦的电影。电影把女性塑造成漂亮的优秀的形象;描写男性时,老师虽然很帅但不是正面人物,他喜欢自己的女学生,罗欣的男友和她是同学,但就连男孩的母亲也认为儿子没有罗欣优秀,在热拉尔那里也是,两个女闺蜜,他见一个爱一个。我觉得电影有点女权的味道,男人都没有女人优秀,描写重点也是女性。
—我认为热拉尔是非常优秀的男性,他是很宽容的人,他有很多闪光点。他选择回到伊莎贝拉家,这个行为是很棒的,他就是要把事情弄清楚。伊莎贝拉很优秀,他被伊莎贝拉吸引太正常了,不能说被两个女性吸引就证明这个人不行。人的对美好的追求不应该被道德审判,热拉尔是四季故事中最正面的男性了,上周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才是真的糟糕。
—热拉尔见到美丽的伊莎贝拉,为什么不能被她吸引?当伊莎贝拉说自己是替闺蜜相亲时,他当然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说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型,况且他们只见过三面,他没有陷得那么深。上周我们看《夏天的故事》,我们把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批得那么惨,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我回想自己二十岁的时候,也做过不少蠢事,如果把那些事搬到电影里,可能看起来像男主人公一样蠢。
—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其中没有拉踩的意思。两个闺蜜之间也是有一点小心思的,比如伊莎贝拉不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说明白而是直到第三次见面才告诉热拉尔真相,因为她希望被关注,希望所有男人都爱她,她在证明自己有魅力。
—电影中的关系都是有退路的,每个人都不是对方的唯一,但是最后又走向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相对诚恳的关系,这是电影非常积极的一面。
—热拉尔和马嘉利都回到了伊莎贝拉家,这是真正的惺惺相惜,到了那一刻,所有的误会都解开了,大家握手言和。
—车上的场景真的好气人,马嘉利的种种反应表现出她又矛盾又纠结有爱面子,还有各种复杂的情绪。最后当她回到伊莎贝拉家,她的心结最终解开了。作为观众的我也解开了自己的心结,有点像《春天的故事》中的最后失而复得的项链,项链找到了,所有的误会都解开了。
—电影体现出女性面对感情的纯粹和坦荡,虽然关系有点畸形,但喜欢老师就是喜欢,想抓住他就抓住他。伊莎贝拉遇到热拉尔的确有点心动,她还问了几次我到底是不是你喜欢的类型的问题。其实她内心想要的回答是,“确实,你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另一方面,她也想听到“你不是我的类型”,有纠结,但她还是以一种坦荡的方式去问、去面对,去真诚地表达。不管马嘉利对男人有没有兴趣,想不想和男人接触,当她第一次见到热拉尔时,她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来开心的笑容,这是情感真实的自然地表露,仿佛整个人都打开了。
—电影把女性之间的情感非常细腻地表现了出来,罗欣和伊莎贝拉两人对介绍给马嘉利的男人的态度是很相似的,罗欣既希望哲学老师喜欢自己,但是又把老师推到未来婆婆那里,希望老师喜欢马嘉利比喜欢自己多一点,但又不要多太多。女性之间互相为对方着想,但是又有一点点竞争和比较,都希望证明自己有魅力,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