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察觉到的细节。是枝裕和对人性、对东亚家庭关系观察得非常细致,东亚的家庭中总有一个威严的父亲和一个唠叨的母亲。电影开头处,父亲散步走到海边,停留一下就转身离开了。我第一次看时没有注意,这次才明白,原来父亲一直没走出也一直没有勇气面对丧子之痛,所以他不敢面对大海,甚至连走过去的勇气都没有。在电影最后,在儿子和孙子的陪伴下,他终于有勇气走到海边,这让我很感动。

我还发现电影里有很多上坡下坡的画面,我想导演可能试图通过这样的画面表达一些情绪:上坡的时候,人物之间的谈话比较严肃甚至有点压力,关系紧张;在下坡的时候,他们的关系会有些缓和,谈话也比较轻松。

组孙三代都穿白色衬衫,导演也许在借此隐喻祖孙之间的传承关系?他们三人都有一些不愿面对的事件,比如爷爷没有条件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以及他的丧子之痛;良多活在大哥的阴影中,他对没有满足父母期待心怀愧疚;小孩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些许遗憾。

—这是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电影的台词太棒了,几乎没有一个字多余,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人物形象立起来。比如奶奶和她的女儿对话的场景,奶奶问她,你是不是已经工作三年了,她说:“不,我已经工作四年了。”这几句话就把那种不管多大在母亲眼里还是小孩子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其次,电影中有很多动静对比。比如说良多和妻子下车,良多说车站边的小书店没有了,这是一种变化;母亲说浴室天花板的瓷砖掉下来了,这也是一种变化;女儿和父母说要不要把老宅改造一下,她也希望有点变化;奶奶和良多给大儿子扫墓回来,经过大坡的时候,画面正中间有一辆列车在开动,死去的大哥是静态的,开动的列车时动态的;影片后半部分小男孩说“看,海滩那边有一搜沉船”,导演特地给了沉船一个镜头,沉船是静态的,船后面的波浪是动态的。多处的动静对比其实是一种暗示,爷爷奶奶是活在过去的人,良多的设定是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暂时静止的状态,但事实上人无法停留在过去,生活永远在向前推进。考虑到这一点,我觉得电影的中文名字翻译得很棒,影片日语原名直译过来是“即使这样我也要往前走”,我的理解是,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人都不该活在过去,生活会一直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总是步履不停。

还有两个细节,良多最后上公交车时,他坐在最后一排,他后面有两个非常显眼的日语汉字:“企划”,是项目的意思。我觉得这两个字暗示着良多接下来开始工作了,他的生活要发生一些变化。最后,画外音中交代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也是静止的人了,而良多却有了女儿、买了车子,他的生活是往前走的,这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结局。

电影中的明暗对比非常明显,电影大部分时间,室内都是昏暗的,但是隔着一个过道的外面是很明亮的。他们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醒来时,正好有一束光落在屋子里,这给人以未来会更好的感觉。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导演整体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非常含蓄。电影中有很多空镜头,里面没有人物也没有发生任何故事。我最初看到这些镜头,会习惯性地以为接下来会发生一些故事,但是当我慢慢看下去,我发现那些空镜头只是作为环境的展现,就像是一种留白,拉缓了影片整体的节奏,让故事的呈现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电影中没有非常激烈的冲突,但是代际间以及夫妻间、兄弟间的一些矛盾是通过对话慢慢显现的。这种风格让我感到,每个人都在与生活慢慢和解,朝着前方迈进。这种和解一方面体现为与自己和解,另一方面体现为关系之间的和解。无论母亲和儿子还是良多和继子,他们从最初是比较陌生的状态,到后来慢慢打开心房,都是“步履不停”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并非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往前看,大儿子救下的人在他的忌日前来拜祭,母亲在送走他之后说,我每年都把他邀请到家里来,让他不能够忘记这件事。良多和妻子在离开的公交车上说,我们下一次在晚饭之前就离开吧,这些事情让我发现他们不一定完全放下了自己的心结,只是选择不去理会也不去解决,等待时间慢慢地冲淡它。

—整部片子看下来,我感觉没有人尝试去沟通交流,片名虽然叫“步履不停”,但我认为叫“故步自封”也可以。没有人试图去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带着伤痛,但他们从来不和任何人交流,总体感觉并不是很舒服,甚至觉得有些可怕。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是高中的时候和妈妈一起看的。当时妈妈说人生就是这样,步履不停,要多关注当下。但我这次看,感受蛮复杂。家庭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概念,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内心世界是不愿与大家分享的。我以小男孩的视角去观察,小男孩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为兔子写遗书或写信,在妈妈给坟头浇冷水的时候,他也用一种奇怪的眼神在一旁看着,他不理解为什么成年人的世界会有这么多复杂的规矩,为什么我们需要做这些看起来毫无道理的事情。我还看过是枝裕和其他几部电影,我认为他的表达虽然很克制,但他对社会有某些批判。电影的确会有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影片中的每个人都不完美,妈妈会有点厌恶那个有点胖的男生,当年她的儿子就是为了救他才死去的;父亲是那么的固执,他们永远都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很有特点,比如角色离开了场景,镜头却留下来,展示一个空房间。就像打开一个抽屉,不仅仅是开和关,而是慢慢打开让我们看到里面的东西,然后慢慢地合上,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过程,让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

—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不适的点并不是在于每个人物都不完美,而在于我们全知的观众。很多私域的对话我们完全可以听到,仿佛每个人的伤痛都是可视的。但事实上,对于他们本身而言,这是非常隐私的,这会给观众一种过重的负担。

—表面和睦的家庭,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挺正常。电影中有很多走路的镜头,不管是一个人走还是几个人一起走,会有一种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这些轨迹偶尔交汇在一起的感觉。我注意到发生在男人之间的对话谈的都是工作,这些对话主要发生在爷爷的书房或客厅;女性之间的谈话发生在厨房,她们会在卧室一起看相册,比较生活化。是枝裕和把家庭的一些小细节表现得特别贴切,我也很喜欢空镜中的很多生活小细节。

—我感觉电影拍得很真实,就像我们周围的家庭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家人之间有很多碰撞,但是家庭成员也要维护家庭的和谐。这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上去是很平淡,但是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看过电影后,很多小细节都留在脑海里。

—电影中的男人经常在谈事业,这个现象在东亚社会特别是日本尤其明显。电影中的主人公对职业非常忠诚,一生只做一种职业,并且想把自己的职业传递给下一代,这太不尊重个人选择了。是枝裕和的电影我还看过《小偷家族》和《第三度嫌疑人》,我注意到他与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喜欢用景深镜头,比如前景是正在谈话的良多和父亲,背景中有小孩子在打闹。还有妈妈和一边和良多说话一边织毛衣,很多生活相关的小细节,生活处处是闲笔。影片最后,父亲母亲都去世了,良多之前约好了和父亲一起看球,给母亲开车,但是这些约定都没有做到,让人蛮唏嘘的,我想,和身边人的约定还是要趁早履行,不然这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在了。

—从配乐到色调,还有结尾展示的山坡后的海,有种散文诗的感觉。前面有朋友提到,每人都有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只是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而生活中的我们却总是在掩饰它。奶奶对于大儿子的离开久久不能释怀,她要那个男生每年来祭拜,可能很多人因此对奶奶产生反感,但我可以理解她,那种丧子之痛很难释怀。还有一个细节,爷爷奶奶在浴室的对话谈到了外遇,爷爷没想到奶奶居然和他说这个,奶奶只是提了一下就过去了,这件事对她来说就是这辈子忍过的若干事件之一。但直到这时,爷爷才发现原来她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