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这部大电影的主题,应该是分为两种。
科技
“过度发达的科技将会成为人类的弊端,所以火种必须被熄灭。”
这是电影之中,化身怪兽的佑树咆哮而出的话语,但是剧中并无针对这个方面进行详细解答,所以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发达的科技真的会成为人类的弊端吗?这个前提我并不认可,假设是不是有弊端我们就不发展了,或者说为了避免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我们宁可退回原始社会。
这当然不对,所以我们发现并揭露科技的弊端是为了扮演一个理性批评者的角色,比如有人发现了佛里昂对臭氧层的害处并没有使人类停止使用电冰箱而是采用了其它的冷媒。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之后,并没有停止使用相关的燃料,但是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来限制温室气体得排放。
同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人类是知晓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但在此之后,人类也开始积极的去改善失误,去填补空缺,这样的弥补是长久的在进行着的,网上一搜就能出现一大堆正在进行的环保计划。
科技的发展固然有弊,但永远是利大于弊,科技不等于武器,科技是用来给予普通民众幸福的产品,只要合理运用,无论是何种科技,都只会处于造福一方的处境。
固然,环境的保护与科技的遏制都需要一代代的薪火传递,我们这辈是无法做到完全将环境改造至理想状态的,我们不得不将这项重担交给子子孙孙,但这也是不得不完成的使命。







家庭
大电影的主要剧情,其实是在表达父子之间的矛盾。
佑树因为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因为事业的问题无法无时无刻陪伴佑树。
父亲认为自己只要给佑树买做好的东西和上最好的补习班就算弥补了,因为佑树的懂事和沉默,真田从来不会顾忌佑树的情感,依旧认为他是个孩子。
可就想剧中说的一样:“孩子总在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等到那时候去弥补已经根本来不及了。
佑树他不需要玩具也不需要最好的东西,他想要的只是父亲的一个认可、一个陪伴、一个“我爱你”而已。
但佑树的整体表现已经超过了缺爱和孤独的范畴,他操纵导弹轰炸工厂,以常识来判断,那么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全员撤离,这是必定有死伤的情况,后来轰炸城市,毁灭国会大厦,一切由感情驱使毁天灭地。
所幸在后日谈中谈及他已被军方监禁,否则这部田口清隆贯以真实向口碑的作品将会在此地打个折扣。




电影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拍摄的手法、特效的华丽、模型的精致,一切都在新生代至令和时期的剧场版中呈一个优秀的位置,但是剧情还是较之薄弱,后日谈这种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看,所以这就导致只看了大电影的观众会认为佑树未受惩罚而影响观感。
大电影的结局是完备的合家欢,也算给布莱泽TV正式落下了帷幕。
实际上较之于TV,我个人对这部大电影还是较为失望,开局十二分钟都是在回顾TV剧情,剩余剧情也只能说是佳回的单元回,1个小时的体量也就像是上下集被分开延展而已。
佑树所说的:
“大人都是肮脏的,这一些技术终究会被利用。”
“不要将一些烂摊子留给孩子”
这些批判性的话语,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更像是一个中二病少年的无病呻吟,未来的事谁也不知,过早的批判只会显得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