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吵闹、庸俗、老套。

《阿诺拉》这种级别的剧本放在短剧市场大概率不够格,但是拿戛纳金棕榈刚刚好,人在无语时真的只能冷笑。归结为文化基因也好,审美趣味也罢,这部美国人眼中的满分电影完全无福消受,原来说他们爱看的爱情桥段落后东亚几十年真的所言非虚,将无聊俗套的剧情包装上一层soft porn的噱头,再撒上点伪善怜悯的糖霜,便能炮制出一顿令人满意的预制菜。这边建议好莱坞编剧别忙着抵制Chat GPT,因为这剧本还真不如Chat GPT写的,倒是可以开始去网文大站上搜刮土味狗血小说,或者每天在tiktok短剧区里找找素材了,里面80%的情节设计都比这部电影有新意的多,毕竟人家是要从头开始经历市场检验的,而不是套上一个名头几个大出品方就能出来招摇撞骗。本届戛纳评委评出这种惊世骇俗的奖看似难寻动因,原来是为了激励成千上万的tiktok短剧工作者,只要你们努努力,超过金棕榈指日可待呀!

本以为没能赶上在香港电影院观看《阿诺拉》是一大憾事,结果却发现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给这种质量的电影付一分钱都可能会气得跺脚,心疼不已,很少有电影能让我在看完后平等地讨厌每一个角色。没错是每一个,想对Ani、Ivan、Igor、Toros、Garnick、Galina这帮从头吵到尾的家伙说,我并不是讨厌你们中的某一个,我平等地讨厌你们所有人,如果不服可以去请教一下Sean Baker,问问他是如何在人物关系硬得像铁丝网的前提下还把你们塑造得如此面目可憎的。

听说Sean Baker此前最拿手的题材便是观照美国底层芸芸众生,蕴含着赤诚的关怀还有些自省,如果按照这个方向把《阿诺拉》当成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处理或许可以有些力度,但他在这部电影里展现出的对底层性工作者的态度堪称敷衍了事,说句“吃相难看”也绝非冤枉。女主从头至尾被当成客体处理(已经完全懒得喷那些剥削意味的镜头了,功能性的作用都起不到),不仅要设置傍大款、拜金、扯头花、给你一百万离开我儿子这种放到电视剧里都要被吐槽烂俗的爆米花情节,还要来个女主心碎的童话破灭转折,生怕以观众的智商与阅历真的觉得“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事情遍地都有,真的觉得底层性工作者都天真成这样把交易当作真爱,自己立一个不存在的靶子自己来打。转折后女主所谓“觉醒”也完全遮不住导演充满伪善与施舍的眼光,是一种被编排的伪主体性,直到最后Igor的救风尘结尾达到了恶心的顶峰,被一个负心汉残忍抛弃的女主终于觉醒明白了爱的意义,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不知道这种一千年前就被讨论完的肤浅表达到底有什么必要用小学生的方式再展现一次,可以说是充满伪善充满算计。看到有评论说Ani最后想用脱衣舞娘的方式回馈善意不是发现爱的真正意义,而是找回了身体的主体性,好吧你都这么认定主体性了我只能哑口无言,这种解读还不如救风尘呢……

观影过程的不适感几乎是从头贯穿至尾的:作为爱情片肤浅至极,作为喜剧片又笑不出来。本片在美学风格上属于一种游走在现实与抽离中的廉价爆米花感,在声音设计上主打一个从头吵到尾但又不知道在吵什么,废台词废情节满天飞。最可笑的导演对情节的眼界不如网文,对底层工作者的想象一厢情愿,对富人阶层的想象甚至比不上开心麻花,完全流于一种符号化的伪善与假惺惺的怜悯。肤浅、吵闹、庸俗、老套。

这很难评,所以哑口无言或许是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