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家族》是一部充满哲学色彩的美剧,剧中多次论及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 拉康、萨特、弗洛伊德、尼采、普鲁斯特、佛教思想、《孙子兵法》等等都曾经被提及。与此同时,他又是一部历史气息颇重的美剧,罗马帝国、哥伦布、马可波罗等意大利元素也被很好地融入剧中。剧中也充满了对于美国影视史上经典作品的致敬,从教父、好家伙、疤面煞星这样的黑帮老片到公民凯恩、全民公敌、镖客三部曲、正午等影视史上的丰碑,不一而足。这部剧自身在影视史上自然也是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的。电视剧的长度给导演发挥自己才能提供了广阔空间,每一集都可以当做半部电影来做各种试验田(尽管剧中利用演员之口吐槽艾美奖不如奥斯卡值钱)。剧集中的倒叙手法、七个灵魂的转镜、利用fbi装监控分别叙述索家所有成员(甚至包括保姆)的一天(也是对美国社会不同年龄、身份群体行为的管中窥豹)等等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个人觉得,它在艺术和拍摄手法上的成就是不如《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的,但是在思想深度上,它或许是略强于这两部,和《火线》并驾齐驱的。很想写一篇影评,但是因为这部剧太大、太长、太复杂,一直没有想好从哪里入手。《黑道家族》不像与它几乎同时代的另一部剧——《火线》那样结构明确,虽然全剧穿插着心理咨询、各种怪梦(有托尼的,也有保利和克里斯的)、托尼的晕倒,但是这些剧情也似乎并不能被视为楚河汉界式的全剧不同阶段的界碑。想了很久,既然这是一部哲学意味很浓的剧,不如借助几个哲学中的概念来整理一下这部剧,见微知著,梳理这部新泽西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四种话语叙事法:人物群像背后的秩序轮动
拉康曾经提出了四种话语,我们可以借用过来,套用到这个剧中的人物身上。目前好像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做,但我个人觉得,这种结构和本剧非常适配。
第一种话语叫做主人话语,他以主人自居,利用他知道“主体的不完全性”这个事实,强加给别人所谓的“知识”,去生产并收割那些“不完全的主体”的剩余享乐(欲望)。托尼显然是属于这种话语。对瑞夫的手段、对卡梅拉的控制、对于克里斯的控制、对子女的教条都是证明。托尼的宽恕仅仅在很少的时刻表现出来,比如说对瑞夫殴打舞女的不满(没有避免舞女的死)、对触怒自己的警员被调去闲差的同情(后来甚至收回了这种同情)、对格洛丽亚的怜悯(也被收回)和对维托的保全(没有避免维托之死)。
第二种话语是大学话语,以知识自居,以主人为真理,暴露剩余享乐和欲望来批量生产那些“不完全的主体”。卡梅拉和托尼的一帮小弟则是案例。他们以托尼的这套规则为圭臬,去驯化、规训身边的人。卡梅拉对子女、克里斯对女友阿德里娜、亚瑟对妻子(在餐厅被纵火之初并未深究原因)、Patsy对弟弟(对弟弟的死忍气吞声甚至还和托尼成为了亲家)都是其中的例子,这些人都是在以一种自己认为很体面的方式进行教条,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他们助纣为虐的事实。鲍比、保利等人也可以被看作这些教条的推行者,只不过他们是用一种更为暴力的方式去执行。
第三种话语是癔症话语,不完全的主体知道剩余享乐被剥削,向主人呐喊并生产自己的新知识。几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詹妮弗、梅朵、亚瑟的妻子查梅因、阿德里娜。詹妮弗拒绝在被侵犯后找托尼求助(尽管内心挣扎了很久)并始终不向托尼低头,梅朵多次抗议父母的高压,查梅因劝阻丈夫和托尼划清界限,阿德里娜被发展成线人,这些都是癔症话语的疾呼。他们试图反抗老旧的秩序,并且在逃离老秩序时获得新生。
第四种是分析师话语,掌握知识,意欲分析,向不完全的主体呐喊,“你们只不过是要产生新的主人!”艾略特可能就是掌握这种话语的人,他跟詹妮弗说,你自己认为和托尼保持距离,但你所树立的准则是以你的职业道德、窥探欲和寻求危险的欲望为动因的,你只不过是试图建立新的秩序去颠覆托尼的这套规则。同样的逻辑也能推广到其他几个人身上,梅朵一直知道自己和父母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最终选择了圈内人做伴侣,阿德里娜并不拒绝克里斯来路不正的礼物,查梅因也在新餐馆盛装打扮,他们试图和旧的秩序划清界限,只不过是为了树立利己的新规则。
在纽瓦克的开发或许是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迭代,社会进步车轮滚滚(我觉得引入纽约帮派冲突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托尼代表的旧秩序一个体面的葬礼,也即最后一幕的黑屏),但四种话语的较量却从未停息——更文明和更体面的新秩序之下,旧的黑暗正在褪色,但谁知道新的秩序里,谁又会成为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