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列最差,与肤色无关,纯粹是编剧编无可编,强为之的结果。
观影前,对本片最大的期待是导演对前两部电影所塑造的世界观在技术层面的解释——怪物的来源、人类溃败的原因。
经过前两部的铺垫,观众对怪物的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些张牙舞爪的虫子有其弱点,并非无敌。
那么,前两部中所展现的千里无人烟,怪物纵横的惨状一定是人类面对突发状况时的信息差导致的。这是其一。
其二是,这些怪物本质上是猛兽,而非灵体,或是超现实怪兽,绝不存在现代火器打不穿、灭不尽的问题。
前两部中,主角的困难主要是社会秩序崩坏后,个体无组织、无纪律,处于原子化状态的无力感。
怪物的强大是相对于主角的弱势,被反衬出来的,而主角的弱势是社会系统化崩溃的结果。那么,社会秩序是如何崩溃的,这是电影世界观的逻辑起点。
2
再看《寂静之地:入侵日》对以上两点的处理。
怪物是从天而降的,所以人类是毫无准备的,因此崩溃是显而易见的。
当小孩子都知道避开怪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压低一切自己制造的声音。
作为有组织、有装备的武装力量在和怪物正面交手后,居然没有总结出战术经验,进而组织针对性的反攻。
而且怪物不会游泳,这对海军是多大的利好?
结果,飞机、航母、大炮、无人机,人类有一堆蹂躏怪物的大杀器,却莫名其妙的输掉了一切。
从商业的角度,这其实很好理解:将这些场景拍出来太贵了,影响投资回报。
所以,电影转而拍了一个取巧的故事:临死之人对美好生活的留恋,诗、猫咪、纽约的网红披萨以及爵士酒吧,等等。
这个拍法与此前网络热度极高的《美国内战》是一样的。
宣传上塑造悲壮的战争底色,实际上拿着公路片的模板,拍了一个个体觉醒的小资故事。
3
《寂静之地:入侵日》精神内核是极为小资的,没有灾难电影本应具备的紧崩感。
主角是个得了重病的将死之人,面对突发灾难,她只想抱着心爱的猫咪,在死前吃上纽约最有名的披萨。
这种行为在电影的故事背景下,显得如此后现代,很酷很个性。事实上,人与背景的分离,让这部电影极难打动人心。
导演的手法是这样的,他极力刻画废墟中的花朵,而对废墟本身的残酷不置一词,仿佛保住了花朵就挽救了世界,废墟映射出天堂的幻影。
这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错乱。
我们正是置身于这个世界才能看到那些美好与丑陋,而不是我们的目光聚焦于那美好的幻影,世界随之展开。
很明显,这个故事让人感觉,编剧们是一些缺乏实际生活感知的写手,而不是创作者。
这基本也是当下好莱坞流水线电影的死穴:艺术家们离生活太远,与观念走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