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电影市场,满脸胡渣的胡歌带着《三滴血》来了。

这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片子。你说它讲打拐吧,它又不走苦情戏那套路子。你说它是犯罪片吧,它偏偏在最冷的地方透出热血和温情。

看完电影,我从影厅出来,外面下着小雨。不由得想起片中那些漫天大雪。满屏的雪白,却让人看见无尽的黑。

胡歌这次演的角色,绰号“驯鹿”。一个刚出狱的男人,因为盗木头进去的。狱友跟他说过一句话——“跟恶龙缠斗的人,要小心自己也会变成恶龙。”他当时不在乎。

出来之后呢。

他发现自己的儿子被拐了。一个父亲,为了找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

驯鹿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路——深入虎穴。他混进人贩子的圈子,用他们的黑话说话,按他们的规矩办事。他甚至拐走了一个孕妇李棋,打算用她肚子里的孩子,去换回自己的儿子。

这是影片故事设定的关键之处。

它不给你简单的善恶。驯鹿是受害者,同时也在伤害别人。他为了孩子可以不择手段,但他本质上又不是坏人。你看他在和李棋、冰棍这个“临时家庭”相处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的善意,那种想保护别人的冲动,这些都是真的。

人就是这么复杂。

影片的主线是一场远途。驯鹿、李棋、冰棍,三个完全陌生的人,假扮成一家人,开着车穿过冰天雪地。

文淇演的李棋,开始对肚子里的孩子没什么感情。她说“整天跟揣着个发面团似的”,语气里全是无奈。一个年轻女孩,意外怀孕,男朋友跑了,还欠了债——她要怎么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生命?

但当孩子真的生下来,又被人贩子抢走的时候。

她变了。

从被骗、被囚禁、被逼签字说“自愿卖孩子”,到最后拼了命也要抢回那张纸条,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以为是妈妈卖了他。这个转变,文淇演得特别动人。你能看见一个女孩在几天之内成为母亲的过程。

还有冰棍。一个被拐卖的哑巴男孩,嗓子被人贩子毒哑了,深陷这个犯罪网络里,成了帮凶。他在字典里翻“爸卖我”这三个字的时候,你能想象一个孩子内心有多绝望吗?

人贩子最恶毒的一招,不是拐走孩子,而是让孩子以为是自己的父母不要他了。这是对灵魂的摧残。

三个人,三个被命运碾压的灵魂,组成了一个假的家。但在这个“家”里,他们却短暂地感受到了真实的温暖。

片子里有大量人贩子的黑话。

“樱桃”指男孩,“花椒”指女孩,“秧子”指女人。“金樱桃”是那种品相好、值钱的男婴。

你听着这些词,觉得挺可爱的。但当你知道它们指的是活生生的人命时,后背发凉。

人贩子把人当货物。李棋和她未出生的孩子,在交易里被分成两个部分——孩子归老姨,李棋归驯鹿。就像你买个套餐,主食归主食,赠品归赠品。

更可怕的是那种家族式作案。

片中人贩组织全是“亲戚”——表姐、老姨、二叔。这不是真亲情,是控制手段。用血缘关系把人牢牢困住,一损俱损,外人难以渗透。

闫妮演的老姨,是整个链条的核心。她是接生婆,本该托起生的希望,却在给孕妇催产、喂药,把新生儿明码标价。她那句“血脉就是一道符,越在意就越着了道”,把亲情这种最天然的纽带,说成是弱点和符咒。

这个角色,闫妮演得够阴。那种超越善恶、只剩冷漠的状态,让人害怕。

宋佳演的貂儿,表面热心肠大姐姐,实际是连接买卖双方的掮客。但她自己何尝不是这个系统的牺牲品?当她被抓的时候,还在自我欺骗说“那都是没爹没妈要的孩子,托老姨找个好人家收养的”。

麻木到这种程度,也是一种悲哀。

有人把《三滴血》跟打拐题材放一起。其实不太对。

这片子的类型定位很清晰——犯罪片。不是苦情戏,不是煽情片,是实打实的犯罪类型片。

冰原追车、雪夜枪战、黑吃黑的杀局,这些犯罪片的元素一样不少。视觉上,白茫茫一片的压抑感,车在雪地上拖出的血痕,那些昏黄灯光下的人脸,氛围营造得特别到位。

车在这片子里是个很重要的意象。

它是物理空间的移动,也是命运无法回头的象征。三个人坐在车里,往北开,开向一个黑暗的世界。那里有变脸比翻书还快的人,有环环相扣的家族式犯罪网络,有明码标价的生命。

不仅体感上冷,人性更冷。

但片子没有停留在揭露黑暗上。它在问一个更深的问题——在这样的黑暗里,人还能保有什么?

胡歌说这是他“生命中最冷的记忆”。

冷,不只是因为拍摄环境。更因为片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极致冷漠。

但就是在这种冷里,有些瞬间特别扎人。

比如驯鹿看到儿子尸体那场戏。他摘下手套,想用手去暖孩子冰冷的身体。一直捂,一直捂,直到彻底绝望。那个眼神,那个动作,胡歌演得太好了。

比如李棋拼命要抢回那张“自愿卖孩子”的字条。她说“我不想孩子以为是妈妈卖了他”。一个母亲,在乎的不是自己的安危,是孩子心里对她的记忆。

比如最后驯鹿对冰棍说的那句话—— “以后要好好吃饭。”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经历了所有黑暗、暴力和离别之后,他能给的祝福,就是这么卑微、这么质朴的一句话。

但这句话,比什么都重。

说实话,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它不会让你笑,但也不会让你觉得觉得丧。它是用另一个猎奇的角度去揭开罪恶的一角——人口贩卖。

每年中国仍有数万个家庭在寻找被拐卖的亲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支离破碎的人生。

但正因为残酷,才更该被看见。

《三滴血》最难得的,是它在类型片的外壳下,装了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内核。它不说教,不煽情,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让你看到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人性在极端情况下会扭曲成什么样子。

同时,它又没有放弃对人性微光的捕捉。

驯鹿最后用自己的命救了李棋和她的孩子。冰棍从麻木的帮凶变成了有良知的孩子。李棋从绝望中找到了做母亲的力量。

这些微光,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让人知道,即便在最黑暗的地方,爱还是存在的。

片名《三滴血》,有好几层意思。

胡歌自己说:一滴血代表亲情,一滴血代表复仇和代价,一滴血代表生命和希望。

驯鹿在片中流过三次血。第一次是为了抢回李棋的私心,第二次是因为孩子死亡的复仇,第三次是拯救孩子的救赎。

三个主角,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不同的“血”。驯鹿的血是寻找骨肉的血,也是罪恶和救赎的血。李棋的血是生产的血,是为人母的心血。冰棍的血是被拐卖的血,也是陌生人善意的血。

三个被拐的孩子,也是三滴血。驯鹿的孩子被拐后死亡,李棋的孩子刚出生就被拐,冰棍是被父亲卖掉(也可能是人贩子的欺骗手段)被迫沦为人贩子的帮凶。

三种命运,都残酷。

但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一点光。李棋抱回了孩子,冰棍有机会重新开始,驯鹿用自己的死完成了救赎。

这三个人,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在那几天里建立的联系,比很多真正的家庭都深。

他们互相伤害过,也互相救赎过。他们都是罪恶链条的一部分,同时也都是受害者。

这种复杂性,影片表现地足够动人。

它不给你标准答案,不告诉你谁对谁错。它只是把人性的灰色地带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思考——

在绝境中,人还能保有多少良知?

为了爱的人,你愿意走多远?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如何不让自己成为深渊的一部分?

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