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它不喧嚣,也不迎合当下综艺市场中惯常的娱乐化需求,而是以一种克制的姿态,以余华、苏童、西川、程永新等文学大家的深度对话,邀请观众停下脚步与书籍、与思考、与内心来一场静默的对谈。
在这里,书籍成为通往内心的一扇门,作家与嘉宾们用阅读拆解人生的复杂,用文字串联彼此的经验与感受。这是一个关乎阅读的节目,更是关乎人如何在快节奏的时代重拾内心秩序的思考。
【阅读的岛屿:远离喧嚣,向内而行】
节目将拍摄场地定在远离城市的小岛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拒绝喧嚣,暂时脱离被信息填满的日常。岛屿是空间上的隔绝,更是精神上的抽离。余华在节目中谈到:“岛屿让人安静下来,而安静是阅读最需要的状态。”当现代生活以秒为单位计算效率时,阅读却需要的恰恰是“无用”的时间。苏童表示:“阅读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沉浸的体验。”在岛屿上,时间似乎被放缓,人们得以重新感受语言的节奏与思想的深度。这种“慢”,在当下的语境中,显得尤为奢侈。程永新说:“岛屿是一种隔离,但隔离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西川则将岛屿比作“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他看来,现代人的生活被碎片化信息占据,阅读就像是一次登岛的过程,它让人暂时远离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在的世界。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78本。数字虽然有所上升,但深度阅读的比例却在下降。我们总是“读了很多东西”,却很少静下心来完整地读一本书。在这个意义上,节目中的岛屿不仅是一个物理场所,更是一个提醒:我们需要为阅读和思考腾出空间远离喧嚣,向内而行。
【阅读的意义:一次“重建”的过程】
余华在节目中谈到阅读对他生命的塑造:“阅读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在他的童年时代,书籍是稀缺品,他只能通过重复阅读有限的几本书,去体会文字的力量。这种对阅读的渴求,促成了他的文学之路。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重建内心秩序的方式。苏童在节目中形容阅读:“让自己站在更高处,去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好的阅读,会让人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寻求答案。这种复杂性,正是文学和阅读不可替代的部分。程永新则认为阅读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它帮助我们从快速消费的信息中,筛选出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阅读是慢慢长大的过程就像一个种子在土地里发芽你看不见它的成长但它一直在发生”
【文学的桥梁:从个体到世界的联结】
在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他们这样说:余华:“写作是时间的产物,阅读则是时间的锻造。”苏童:“阅读是为了认识世界,而写作则是为了回归自己。”无论是余华笔下的《活着》,还是苏童的《河岸》,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捕捉了时间的痕迹,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苏童的《妻妾成群》直面传统家庭结构中的权力与情感,而余华的《活着》则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书写了时代的疼痛。阅读是输入,是对世界的感知;写作是输出,是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重塑。通过文学反映社会与人性的复杂,与世界对话,探讨人性与社会的微妙关系。这种从个体经验到宏大叙事的过渡,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在岛屿上读书,在生命中沉思】
文学并不会告诉我们如何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阅读也许是一件“慢”且“无用”的事情,但正是在这种“无用”中,它帮助我们建立了内心的秩序。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座独属于自己的岛屿。
在岛屿上读书,与文字相遇;在生命中沉思,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