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不用翻影评我就知道,肯定有不少人无法共情李玩,觉得她前半段是在无理取闹,后半段终于懂事起来,因为,我有一刹那,也会这么想——很恍惚啊,我成了自己曾经发誓不要成为的大人,我成了磨平棱角的李玩。
懂事,一个褒义词,和贤惠一样,是父权制压在妇女儿童头顶的一座大山,它们意味着顺从、利他与压抑自我,也是父权制最成功的规训。
逼迫一个孩子懂事无异于扼杀自我,很遗憾,少有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像李玩奶奶说的“娃又不是小狗,养娃不像养狗一样,给点馍就长大了”很遗憾,这样点到为止的养育被父母如数家珍,成为其失败教育的万能借口。我已经很累了,你还想怎样?供你吃供你穿,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就这样,李玩变得沉默起来,霸道又狡猾的父权制堵住了她向外发出自己声音的所有出口,于是李玩喝下红酒、吞了狗肉、敛去声色,成为一个懂事的乖乖女。
片名其实取得很好,两只狗,都是李玩,十三岁,是李玩最后一次做自己的年岁。
第一条狗爱因斯坦寄托着李玩被打压的物理梦,这梦如此梦幻又美好,在李玩死水般的生活里掀起微澜。十三岁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强烈的依赖,第一次有“被需要”的感觉,自然珍之重之,也因此在梦碎时恨不得拼尽全力去挽留。爷爷一时疏忽让狗走失,也许是编剧想告诉我们,子女的自我是那样难得,不细心呵护也许就会在转瞬间消失。
而李玩的自我消失得一样突然。怼进门框里的半截酒瓶破碎,哗啦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她触碰到了父亲所认为的失序的边缘,父权制的威严不容挑衅,于是他站起身大喝“你闹够了没有”,是粗暴的、蛮横的、直接的、强制的,如古代的君王,一声令下,湮没所有反抗的声音。父权制,其实和君主专制,没有多少差别。
然而君主还需要臣子为他效命,父权制缺不了精心培养的献祭品,于是打一棒子给一颗甜枣的路数如期而至。精明的父亲又用养育之恩和惺惺作态的一点愧疚酿成苦酒,利用李玩的同情心,让她就着这真假掺半的苦酒,匆匆咽下苦难。水冲刷身体又离开身体,李玩的一部分也随之离她而去。
第二条本没有名字的狗,也是李玩。它的到来始于一次疏忽,突然间被父亲和继母带回家中养育,离开也结束于一次疏忽,又在突然间被父亲带走送到收容所抛弃。多么像那些不负责任父母啊,为了种种目的把孩子带来人间,却不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孩子展露自我便被认为是亮出獠牙,迎接这样的孩子的是打骂和放弃。
懂事的李玩看到狗对恶意不收敛攻击性的那一刻,会不会想起那个仍有锐利的自己?我在看李玩,李玩在看狗。她救不了爱因斯坦,就像我救不了屏幕里的李玩。我们能做的,只有对着空荡荡的笼子擦干眼泪,将夜深藏于心。
李玩吃下狗肉的时候继母表情难堪又惊恐,看吧,大人也知道他们的行径有多残忍,可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冷酷地决定把狗送到屠宰场、许下一个又一个无法达成的承诺、面对错误选择欺骗而非认错。
李玩累了,她所存在的世界让人好累好累,她所相信的平行世界在父亲出现的那一刻像个遥不可及的笑话,所以在酷似爱因斯坦的狗出现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高兴又害怕。也许真的存在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的李玩能得到被当作人的尊重,养着一条爱因斯坦,在物理小组神采张扬地讨论,在英语演讲比赛的台下被英语的魅力折服,不用喝牛奶和红酒,时不时去看天文展览。
笔辍于此,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又觉得再说什么都显得苍白,这部电影太生活化,而生活则又太过宏大,其中不经意间呈现的一角也值得深思——爷爷奶奶同样是父权制大爹+顺从的妻子的搭配,是否昭示父亲同样也是父权制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爷爷、父亲、昭昭,像是浸淫在父权制“圣光”下的傀儡,被逼着当一个合格的大爹,也会主动实施大爹的权力。要求年长的孩子懂事,放纵年幼的孩子为祸,是否寓意着失败教育的连续性?
昭昭背诵的尾音“子不教,父之过”是全片的题眼,然而这只停留在表面。想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得深入思考,究竟是那里出错了?如何推翻父权制,又或者说推翻了就一定能保证悲剧不再重演吗?
娜拉被禁锢在家庭之中选择出走,当代年轻人也在选择出走,他们选择打破循环的方式是停止循环。自省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伟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