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气味很浓的一部电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电影故事的时空坐落。用简单的描绘带出丰富的人物关系,好像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是有联系的。

电影中存在80年代特有的事物。在公园划船、定期检查卫生、劳动模范、收音机、在城中村里拉小提琴——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卫生、工业、教育,那个时代是被构建和创造的。改造是可能的,或者“以上报道都不”。

那是一个中央主导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资本存在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青年的时代,却也是工农的时代;是集体的时代,也是个体的时代;那是一个社区力量存在、人民有生活也愿意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还在酝酿当中——整部电影都自然地浸润在这样一个时代语境中——音乐、台词、演绎和剪辑良好地互文。

在电影中,我感觉我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而这个时代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但回到生活:我,像电影中造船厂工人们望向像建筑一般的大船缓缓滑入海中(人船对比那幕非常具有现代性),望向油麻地的高楼,我忽然有一种巨大的恍惚。

依然能看到戴老师口中伤痕文艺的影子,国际都市的“幸福村”中,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每个人也似乎各得其所。对于性别、社会关系、情感与思考、剧情发展都有相似的创作情节。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伤痕文艺的局限所在,在苦难之后,我们似乎无法想象,或者不愿想象另外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