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國産片。感覺熟人共同觀影缺少一種為影像而相遇的純粹性,包場是一種特别的感受。看這部影片也是為了回應現實,問題就在于是否這部影片真的能夠給人帶來所謂的療愈?

先說剪輯的蒙太奇。技術上,特寫鏡頭的運用有少出不太自然,無傷大雅;影像上,節奏的變速和強調過于傳統,給人一種毫無挑戰性的感覺;劇本上,更是傳統得不得了,一個特殊化的情景,行進中操作着人的情緒,屬于李煥英一類——前半段還好,後半段明顯出現人物邏輯和叙述節奏的問題,感覺跟導演的功力有關系。有些浪漫的劇情,加上音畫的同步,确實容易讓人産生共情。

整個影片透露着某種單一叙述的弊病,很難不讓人懷疑這部電影是否真的能夠帶來某種改變和療愈,因為這試圖将某種情緒浪漫化,而不是使人面對和引發思考。這種對死亡的浪漫凝視真的能給人什麼長進和提升嗎?我持保留态度。

影後的小讨論中有一個視角,或一定程度或推動了某種關注,如對收養法的質疑,如我不是藥神。但這種質疑無疑過于浪漫溫和——是不是所有的變革都必須是緩慢的,要謹慎地煽動,還得加上大量的的流量和關注,才能夠被引起重視。那這樣影像的語言也太孱弱了。

但是總體而言,影片是經不起審慎的推敲,更别提深刻的内涵。國産電影如何能夠超越李煥英式的煽情,而在觀者心中留下超越觀影時長的娛樂性影響,确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ps:男主側顔有點梁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