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完了《鱿鱼游戏2》。

短短七集,至少有三集让我产生想快进的冲动,这种冲动在看第一季时完全没有出现过。

豆瓣评分,第一季7.7,第二季6.4,也是大跳水。

热门大爽剧没那么好看了,一个原因是飘了,开始瞧不起基本套路。

商业娱乐作品,观众的欲求必须跟某个主角的欲求保持高度一致。

比如密室恐怖片,主角想逃离杀人魔,观众盼望他逃离杀人魔。高度一致。

比如浪漫爱情片,主角想追到校花,观众盼望他追到校花。高度一致。

在《鱿鱼游戏1》中,这种一致性非常明显,非常纯粹。

观众想看到游戏一关关推进,领略奇怪规则,欣赏暴力杀戮。

李政宰饰演的主角想获胜,得到大笔奖金,因此主动闯入一关关的游戏。

观众的全部欲求可以寄托在主角的行动身上,可以心无旁骛地为他鼓劲加油。

但到了《鱿鱼游戏2》,观众的欲求没有变,主角的动机却发生了大转变。

身为第一季的赢家,他坐拥财富,不必再去拼命赚奖金,变成了拼命阻止游戏拯救生命。

他这么正直无私无畏,我们很难不站在他这边。

可他要是阻止成功了,我们还看啥?

他要是把人全救了,奖金不就一分也拿不到?

所以整个第二季,就笼罩在一种既盼望他胜利,又盼望他失败的矛盾心理。

尤其每关游戏结束后,众人投票是否要继续的环节,拍得非常有悬念性。

可是这种悬念在观众看来难免别扭,希望主角阵营拉到多数票,又不想游戏就此告终。

偏偏几场投票戏都很长,交锋激烈,胜负难料,构成了一段段精致的鸡肋。

另外,前一季的小警察还在死磕,带着雇佣兵前往小岛搜救,支线容量也不少。

这同样造成一种尴尬,我们当然想看到他揭破真相,却也不想看到岛上的游戏被打断。

李秉宪扮演的负责人,伪装身份加入游戏,很快成为主角的患难之交。

我们早知道他是坏人,参加游戏只为浑水摸鱼搞搞震,是阴谋的一部分。

但游戏中他沉着靠谱,魅力十足,做出种种宽慰人心的举动。

我们既没有办法跟他保持欲求一致,也没有办法忽视他表面的道义之举。

这种种剧情安排,不断地让人“既不想又不想”,拉扯观看的情绪,大大削弱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效果。

或许主创不满足只搞一堆残酷博弈,企图让观众也设身处地,体验一把是非的模糊,抉择的艰难。

文艺作品想玩深沉不是问题,但为了深沉而辜负观众的期待,就有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了。

自古以来,又要爽又要上大价值,只有极少数商业片大师才玩得转。

如果拍剧也是一个鱿鱼游戏,本剧导演黄东赫会在第二轮惨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