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在意伪纪录风格电影中镜头来源的合法性,很多的这类影片实则在用伪纪录风格作为其视听设计差劲的遮羞布。伪纪录风格多采用主镜头拍法的策略,但主镜头内的很多景别角度变化和运动都是无效的,致使主镜头内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时刻,整部影片显得松散、信息量少。

超能失控难得的是不仅在全片中强调影片镜头的来源——即用摄影机记录生活的主角获得了超能力,很多影片中只是在开场建立来源,后续的发展中就抛掉了这种来源的逻辑,如<科洛弗档案>。令人惊喜的是影片还能依托于这个镜头来源的概念,让主镜头内不但满足了准确的景别角度变化、机器运动,还提供了叙事中,主角作为摄影师的趣味,从片子开始的固定机位拍摄——默片时代的主镜头,到人物对于获得能力的逐渐掌控、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假象),主角拍摄时采用的视听系统他妈的也进步了,主镜头内变化够准确、目的清晰。当摄影机交到他的朋友们手中时,叙事视角的切换,影片的视听也根据拿相机的人的变化做了调整。

以上的内容我举个例子,医院病房父亲让他道歉的那场戏,监控视点中,可以看到一个客观的总角度下,人物在用能力让摄影机向前前移动,下一镜即是机器调度,即推镜带来的景别向紧变化,两镜满足了叙事悬念设置——主角是否昏迷,后一镜景别变化强调其父亲言语作用到角色的情绪变化,以及强化下一步人物的动作。全片都基于"镜头来源"的逻辑,在做这样的趣味。还有一场戏,是葬礼中他的朋友对真相的追问,始于主观的中景、平角,当话题深入,追问朋友死因的真相时,主角回避,不愿意拍到,他控制机器摇向空景,朋友调度入画继续追问,此刻人物调度使景别变紧,随后朋友试图关掉机器的运动,致使主角拉远相机,景别变松,平角变换俯角,镜头由主观变客观,但这个客观内又有主角的情绪,通过他对相机的控制来体现。其实这个视点很微妙、很有趣,客观中带有主观,这全然来自于"镜头来源依据"。在这场戏里,角色所控制下的主镜头内,景别角度变化和运动使每一个剧作任务都准确且赋予了镜头来源的趣味。

到城市破坏的部分,随着人物超能失控走向崩坏,影片的一切也都失控了,剧作崩坏,视听崩坏,倒也是一种统一。视听似乎是对大型视效场面、空间变化混乱的藏拙,利用摇晃与镜头运动模糊,但依旧遵循"每一镜都有来源"——监控、警车、直升机、dv…飞在楼前的主角,楼内的围观者都在用手机拍摄,主角用能力将围观者们的手机吸引到自己周围,这些手机成为他与朋友对峙段落的镜头来源。
整部影片的主题、人物和故事情节常规,空间的选择也一般,但这部影片基于镜头来源准则的坚持,使得其视听在常规的满足基本的剧作任务的同时,多了一层趣味,而作为摄影师的主角所"拍摄"的这部电影,其对视听语言的掌控同人物的情感、故事的情节同步,虚假的胜利直至"超能失控"。

题外话,这个影片还告诉我们,学会怎么拍电影这件事只有多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