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电影类型中,悬疑片更为重视观众,甚至在剧本阶段观众就已经在场了,一部优秀悬疑片的放映更是创作者和观众以银幕为战场进行的一场追逐战。如果观众在悬疑片的放映过程中就参与了谜底的揭开,并且在放映结束之时被告知成功解谜,那么观众无疑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但是如果观众参与揭开的不是真正的谜底呢?

《非常嫌疑犯》就是这样一部用别的方法来重视观众的悬疑片。影片利用剧本、镜头甚至演员的表演构建了一条貌似通往正确答案的道路,丰富的信息量和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更是极大地减弱观众的参与感。

因为大多数观众在影片的结尾之前,像是被牵着鼻子走一般,不仅没有解谜感,甚至会因为这种创作者"单方面"的讲述而感到乏味。但是当观众自以为走到目的地,影片却突然解开了真正的谜底。我们就像影片中骄傲自大的警探大卫一样,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主导整个过程,但最终却被狠狠嘲弄了一番。

这样限制视角,用影像"欺骗"观众的手法并不是影史独有,不过《非常嫌疑犯》堪称此类型影史最佳之一。除了紧密精致的剧本结构和、加强效果的剪辑和90年代好莱坞造型风格浓厚的镜头之外,帮助欺骗观众的还有凯文·史派西的精湛演技。如果不是现在的观众已经熟悉凯文叔,在他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之时就已经开始警惕他证词的可信性,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恰恰说明了他表演的成功。

加上对于影像潜在的信任感以及对"所见即所得"的习惯,观众还是在不知不觉间开始相信这个结结巴巴的跛子,甚至开始对他产生正向的情感。正是这样惊艳的表演,不仅成功欺骗警探大卫,也帮助影片"欺骗"了观众,同时也令凯文·史派西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荣誉。

当我们把目光转回当下银幕世界,电影面对着一个新困扰,那就是短视频对于大银幕电影的"肢解"。


以抖音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最早是借助用户原创的一些短视频作品来作为主打内容来填补电影、电视之外的市场空隙。但是随着流媒体不断发展,从前的短视频内容已无法满足平台扩张的需要,因此开始出现了大量对已有影视作品进行剪辑出的短视频内容。


这些短视频不同于各大社交媒体上存在已久的电影混剪。电影混剪大多由资深影迷或影视公司进行创作,它有着可的溯的发展历史以及清晰的受众,是属于迷影文化的一部分。制作电影混剪,不仅需要制作者拥有充足的阅片量、出色的电影审美,以及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而电影混剪更是迷影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当下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所充斥的大多数影视作品剪辑,和电影混剪这样的二次创作相差甚远,最多只能算作对于原作品的"肢解"。因为它无关于美学、文化甚至对于电影单纯的热爱,它只是把一部电影砍去序幕,削去支线,以及省略各种"不必要"的镜头,单拎出能够最短时间留住用户的曲折的情节片段,而作品在剧作结构、镜头语言、色调用光的追求和实践都被漠视。


这种短视频作品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脱胎于解读电影类的公众号或视频博主,第二种则是不加旁白解读,直接将影视作品拆解成小片段来躲避版权问题。


无论是抖音上存在的影视作品的剪辑片段,还是Quibi力推的追求"第三代电影风格"的系列短剧,都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没有对当下的电影市场形成如同电视诞生的那般冲击力。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关注到这些由于平台一味的追求下沉市场来对观众的注意力进行无限掠夺的产物。


面对这些新产物带来的困扰,电影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可以从这部《非常嫌疑犯》找到一点灵感和信心。本片作为一部悬疑片,充分体现了"草灰蛇线,伏笔千里"这八个字。按照一些观众的话来讲,这部影片的灵魂在于最后的点睛之笔,也就是前100分钟都在为最后6分钟做准备。甚至有观众说这部作品是一个好的结尾拯救了一个平庸的故事。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不然我们只推荐最后六分钟就好了。其实,本片真正的点睛不在结尾的6分钟,而恰恰是前100分钟的铺垫。

让我们做一个很简单的证明,那就是把这部影片进行"肢解",做成短视频作品。首先如果把《非常嫌疑犯》做成电影剧情解说类的短视频,按照最常见的模式也就是三个三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规格,10分钟左右的解说所能提供的信息量相对于一部标准时长的长片来说是极少的。


也许一些反对者会说对一些爱情片的信息量进行缩减不会对电影造成太大损伤,但是对于悬疑片来说缩减信息量意味着要丢掉大量的伏笔。而这些伏笔散在影片的各个角落,细碎繁多,直到影片最后揭露答案的那一刻,伏笔像一条绵长的引线被点燃,引爆了一场盛大的烟花。只有引线够长够紧实,烟花才能愈发的美丽,观众获得的观影快感也会愈发的强烈。


这就是所谓的草灰蛇线,伏笔千里。


如果想要保留这些伏笔,把这部影片拆解成为数十个短视频作品,这种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按照短视频发布的商业规律,保持日更一条延续上一周甚至一两个月的时间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非常嫌疑犯》前100分钟的铺垫,并非只是把证据进行简单的累加,而是将这些证据从一开始就隐藏在不同的角落,用各种方法欺骗观众。许多观众,第1遍看完本片并不一定能够抓到所有的细节,往往需要第2遍甚至第3遍观看,这样的观影体验十足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脑力战。

因此如果将这些细节全部拎出来,做成一个个短视频,不仅会损伤影片最后6分钟反转的震撼效果,破坏影片紧密的结构,而且从短视频运营的角度来看,也无法留住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

随着当下短剧和影视剪辑类作品对于观众注意力的抢夺,再加上一直被鼓吹的碎片化阅读时代等词语的滥用,许多创作者希望通过改变电影来留住观众,比如像Quibi推出的系列短剧,甚至还有片方主动将影视剧进行剪辑,然后将片段投放短视频平台来。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有其生长规律和历史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面对过许多挑战,比如电视,比如录像带,比如现在的短视频。面对此前的对手,电影当然遭遇过挫折,但从未完全落败。

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想要改变电影的人有许多,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有技术上的,也有艺术上的。但是迄今为止,被证实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观众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电影才是历久弥新的电影,才能跨越时间,值得新的观众去观看,比如推《非常嫌疑犯》。

哪怕我们已经在银幕上看到了许多类似的结构和手法,哪怕许多观众已经被短视频改变了观影习惯,但是当我们重新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仍然会在最后的6分钟获得一种纯粹的观影乐趣。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是电影的生命力,也是在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时代仍会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