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第一部四年前出现的时候,也是在一大堆夸大的氛围中给了不少批评,诚然当时1的出现确实开启了中国科幻的元年,我不予否认,大场面的提升与灾难的呈现都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存在。但在各种细节节奏中确实有很多毛病,秉着不因是中国科幻就降低标准的原则上(第一部还多鼓励了一星),给第二部三颗星是实实在在的评价。
电影确实在1的基础上扩大了不少,1可以单纯看作冒险灾难片,2就为此增加了不少立意,营造了一个特别宏大的主题,这点是值得赞赏的,并没有强行为科幻灾难的元素添东西,内核是一个全人类的勇气与伟大和小人物的奉献和牺牲。可毛病在我看来也是致命的,待我娓娓道来
一,节奏的失衡
电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小时的时长,在中国电影市场里是很需要勇气,也能借此看出片方对这部电影有很强的自信。但很明显掌控能力差火候,又或者在这部电影里想加入太多东西,导致节奏失衡,电影分为明显的三幕,第一幕节奏入场即紧凑,第二幕太过平缓,第三幕又松弛失调。
第一幕的故事是在铺垫灾难,尽管在大量特效中和剧情显得紧凑的前提下仍然是有缺陷,最明显的就是不合时宜的笑点,第二幕是过渡和铺垫情绪,故意煽情的老毛病就不再多说了,第三幕明显是释放情绪的高潮,但却也是整个灾难的高潮,一方面在紧凑地讲述危机和解决,一方面又在为死去的角色加入大量慢镜头和轻音乐,这样的两头都想顾及反而是容易提早泄气的主要原因,又没有震撼又很难感动
二,故意煽情与烂俗笑点
第一幕是最明显的,我愿称之为这部电影的“灾难”,首先流浪地球2是作为春节档的一部分,确实要在为大众的输出里做调节,那么笑点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第一幕很快就进入了大量的特效场面,但又充斥了不合时宜的笑点,我真的不喜欢这个处理,就像上一点说的,本来想进入高潮,但很快又泄气。
而故意煽情这个点,真的是现今整个中国影谭里最突出的老毛病,在第一部里我就已经吐槽过,第二部里仍然不改,诚然煽情本身不算是一个缺点,但“故意性太多”,又没有足够的情绪铺垫就很严重,《明日战记》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那为什么《星际穿越》中也有很多煽情和感动的桥段,人们就觉得不突兀呢?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剧情服务于情感,而不是情感服务于故事,星际穿越里,父亲与女儿的情感是在一个特别巨大的条件环境下所产生,人物一开始就展现也不会突然加个女儿儿子,且在前段剧情是推动的辅佐,并不是为了这种表达而故意将故事拍得情绪化,就像一个是为了人类再是为了女儿,而一个是为了女儿再是为了人类。流浪地球二的情感表达欲实在是太强,特别是第二幕充斥了这种情绪,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节奏缓慢的一个问题,情感确实要多用文章铺垫,但太泛滥的表达反而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种“你看我们多伟大”的表达欲溢出屏幕了,我却没有感到一点真正的触动。

这些东西彷佛是给这样的严肃科幻掉了个可笑的尾巴,确实作为春节档电影要为各个阶层的观众着想,可电影的创作应该首先是为了电影的整体性,再其次为了观众,如果只是为了迎合观众作出改变,只会让人觉得影响了创作的肃穆,当然如果一开始就有这些搞笑的想法那确实是我多虑了。
三.高深立意的浅尝辄止
灾难前的人性光辉,亲情爱情与奉献是最直接也是最“俗”的立意,流浪地球2的主要输出也是如此,但也是最受大众喜爱的,就像很多人觉得纯爱片不加点深度是肤浅的,但我一直觉得这种想法是自我高潮,这种类型的表达从来不是低人一等,在文学含义面前是相对浅薄,但这也不是一个可以抨击的点,《星际穿越》中爱的主题也是这样,但是人家拍的好,这才是关键。
《流浪地球2》里数字化大脑的探讨与刘德华对“生命”的理解确实是十分有深意的存在。经典作品中,《月球》对克隆人身份的自我认同,《超时空接触》里对科学与宗教的信仰和人类的求同却渺小,《第三类接触》对神秘与未知的探索乃至病狂,《飞向太空》中的哲理文学和科学与爱情的对立,更不要说《2001太空漫游》的高级文明的恐惧等等,都会有如此深奥的探讨。而流浪地球2里也有这些点子。
数字化大脑本质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工具,可故事里作为反派军的由来,减弱了这方面的深度。电影后段刘德华死去,自我意识上传,那反叛军的出现是为了能生命永存,可一个是自我,一个是“假我”,就仿佛《月球》的克隆人,电子大脑的自己是“我”,那现实存在的自己也是我,我死去后会接受电脑大脑的认同吗?已经经历过一次死亡,电子大脑就仿佛是一次克隆,我为什么还要为一个克隆的自己牺牲?这是否是真正的生命延续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点,电影并没有为此加深。
刘德华对生命的解读也很有意思,产生自我意识便是生命,moss和自己的女儿乃至自己也是,但这样困于机械在外界人看来是自我欺骗,人总有一死,可未来机械与肉体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或许不远的将来生命永存不再是个幻想了。电影对这些的探讨仅限于刘德华危机的那几段话,这么长的时间里电影真的很难在这上面作文章吗?可矛盾的是时间长,遗憾的是用以通俗简短的表达。
四.“硬科幻”的误区?
流浪地球1当时的宣传大多也是中国首部硬科幻的存在,2在扩大这么多的内容里更是不会丢掉这个名号。
百度上对硬科幻的定义是: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代表作有《黑客帝国》、《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海底两万里》《时间机器》等
虽然硬科幻是一种“预测”,但现今科幻片已经超出了此范围,大量幻想与高深也是另一种“硬”的表达。于我而言,硬科幻可以是我在读《三体》《火星救援》里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复杂且看不懂的学术话语依然能感受到用意与导向。没有面向大众的简化解释就是专业书而不是科幻作品了。《流浪地球2》里的科幻元素硬吗?带着地球流浪先不说是否符合物理等科学认知,首先它是一种极端的表达,电影为此应该会有很多解释但为了观众易懂也只是浅显说明,一个地月洛希极限用了十几次,只是想告诉观众我们接下来要炸月球让地球漂泊。《流浪地球2》的科幻要点是为了灾难冒险服务,这其实也是现今影界里科幻片逐渐失去的东西,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少了这些表达,也使现今“硬科幻”的标准门槛降低。因此《流浪地球2》可以是看作是“硬科幻”,但不是一部纯正意义的“硬科幻”作品
五.“个人英雄主义”的浅陋表达
电影拍的是全人类的,但隐约也会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存在,最明显的那段就是刘培强对抗反叛者的情节,这样直白的展示在当时出现的笑点面前被弱化,以至于观众可能不会觉得情节不合理,可这种过度耍帅又是为后段给韩朵朵铺垫爱情,让我感到一阵不舒适,在我看来这是一段很不喜欢的剧情。

同样另外两条线也是,刘德华恢复互联网,李雪健对抗联合国。李雪健力排众意,其实是一个中国政府的思想对抗世界,“我们坚定的是我们胜利的关键,我们就是正确的”,这一点基本上在很多中内外电影都会存在,不夸张的说国家于世界正如个人于人群也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扩大化展现,但毕竟电影是我国拍的,有这点也很难评价了。但刘培强与刘德华这两条线确有体现,只是看观众介不介意。
六.剧作的槽点
首先说明一点,电影虽是改编刘慈欣的原著,但早从第一部开始就已经是原创大于原著了,电影只是借用了小说的设定,精彩的叛乱那一章确实限于尺度无法拍出,那么如此多的纯原创故事就会出现槽点。最让我不适的是开头一幕刘培强遇见韩朵朵的那段幻想,“男凝”视角如此严重,以至于后面的谈情说爱显得苍白无力,人物脸谱化严重,剧情过渡太紧,表达得又十分刻意,这些又给情感的渲染增加了不少难度,也是故意煽情的缘由。
彩蛋揭示了moss是背后操控一切的罪魁祸首,电影多处对监控的镜头就已经十分明显了,其实看过第一部的人早会从这方面去想,影片每隔十分钟给个监控的镜头,却只是在彩蛋中给出了解释,就显得这条线索轻重不稳,看不出用意。看得仔细的人在电影前段就会明白,看不仔细的人也只是会被误导这是刘德华女儿的监视,线索给太多,就仿佛是对观众说“这个点肯定是有用意的,记住了,这是个铺垫”。观众不是傻子,聪明只会被聪明误,这还是过度耍聪明了
笨笨军犬的讨巧剧作,一台机器决定世界命运的存疑,且刘德华如此简单的侵入等等都是剧情的槽点,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倒计时这种低幼愚蠢的设置。很多人都拿《阿凡达2》来对比,确实阿凡达2的剧情很拖后腿,但本质上阿凡达2是一个全新世界的特效展现,就是一个"特效技术电影“,观众在看的时候会觉得故事不行包括我,但又会被各种奇特美丽的画面所吸引,与球2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故事服务技术,一个应该是技术服务故事,有主有次才更重要,电影核心是科幻,科幻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设定。
但是电影浪漫吗,我觉得在月球上引爆核弹,在最后地球流浪的那一刻是浪漫的,也许是我的主观表达,人类毁灭才是最好,文明的延续只会产生更多的毁灭。
我写这么多估计还会有人觉得我是崇洋媚外,也看淡这些了,《流浪地球2》确实于1有提升,但这些问题使电影离国际大作还有点差距,创作者是值得鼓励的,还是那句话,就因为是中国科幻就降低标准,是对电影的不尊重。中国的科幻之路还在缓慢行走,但至少是在前进的。
最后用流浪地球的小说文字来结尾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经过了四十代人,在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五千多人,是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以后所有的人将在自己的墓前洒向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

由于上一版莫名“消失”,这里仅作存版,不会回复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