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論述角度來說,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其展現電影核心價值觀與主創思想的重點,“乙肝歧視”确實是當時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電影拍出來是值得鼓勵的,可是從電影本身角度來說,故事講得輕重失調,情感和戲劇沖突都失去了震撼力,最大的問題是節奏的掌控能力不足。一方面故事以紀實風格展現,與《藥神》不同的是少了很大程度的表面觀感吸引力,同是真實事件改編《藥神》作了很多電影主要人物的故事沖突化,但與本片完全不同的是前者主要描述的是從人物延伸事件,人們感動的是角色在不公平案件中的奉獻與勇氣,社會問題的代入便是完美的旁敲側擊,進而人們得以關注這個真實事件。但本片的主要目的是展現“乙肝歧視”這個社會現象,更像《聚焦》圍繞教會性侵害這個要點。電影的前半段跟“乙肝”完全摸不着關系,人物的背景及人格塑造緻命地拖沓,且女朋友的完美工具人體質,朋友這個角色定位同樣如此,用以筆墨頗少,電影在第二個案件前的講述都隻是一個鋪墊的作用,進入報社和第一個案件對主角的成長,顯得冗長且無趣。誠然前半段大幅展現時代背景是沒錯,可紀實風格的用意不是學新聞紀錄片那樣講究一個時代再現,而是代入,影片大量的假“記錄”營造完全是費力不讨好,不說影響電影本身的叙事結構,單純來說電影前半段跟“乙肝”完全沒關系的情況下用這樣的呈現形式完全是一頭霧水毫無作用,不可能人人看電影都事前了解了當時整個社會狀況。
再說到“乙肝歧視”這個社會問題電影的表現力,最大的毛病就是重點錯誤,抓不到主要面。前面已經說過電影叙述這個事件的篇幅略短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電影聚焦的隻是人物内心矛盾而不是社會問題。先來回憶電影情節,主角通過對捐血和乙肝代檢的問題深入到了“乙肝歧視”,在朋友和彪哥女兒及乙肝攜帶者的社會歧視中領悟到根本問題并暴露公示。最嚴重的是電影多是表現主角的内心問題,而且是對核心思想無意義的呈現,在大量了解體檢代檢的新聞事件後居然由于朋友的糾結情況下撤稿,這是最迷惑的行為邏輯,從主角的出發點來說曝光意味着朋友的前途未蔔,可事實是朋友本身就已經受到社會歧視許久,考研和工作都因為乙肝問題被拒,乙肝代檢也不是個百分百的身份“解藥”,主角可以通過不曝光朋友的身份發稿,但也可能是害怕事件揭露後順藤摸瓜發現了朋友的違法行為。可故事後面又編排了發現代檢事件這個戲劇沖突,朋友也因此失去了考研資格,于是乎前面大量展現主角撤稿的矛盾焦點又是一個無功效用處,且對于主角的行為,為何不發稿後再撰寫乙肝歧視的問題呢,就這樣放棄前途且吃力不讨好,所犧牲的用意也顯得十分輕浮,用一句“這不是他們的錯”就掩蓋本身事件的真實性?當初入行新聞事業的他如此堅定現今卻隻是因為一個如此不合理的朋友訴求就抛棄了真相,十分不妥當。
電影對“乙肝歧視”這個現象塑造實在是不夠,除了朋友這個角色的短暫沖突,就是彪哥女兒乃至後面攜帶者的語言展現,實在是太過簡易,電影不應該為了表現主角的勇氣而犧牲本質社會問題的現象展現,這就是我所說的嚴重的重點錯誤,因這個問題所延伸的情感渲染和社會歧視帶來的震撼力都完全不夠,電影還多次出現幻想情節,與本身紀實性的風格不搭邊。我認為本片應該如《聚焦》一樣快節奏完整展現整個事件本身而不是一味在主角的矛盾沖突上下筆墨,況且電影的前後聯系不緊密,更加重了觀感的枯燥,更不要說白客那段刻意又尴尬的言語說教,空洞的價值觀呈現讓這個歧視事件本身帶來的社會探讨又力不足,感覺導演的本意就不在于此,想要讓觀衆哭,在劇本上又沒有十足的犧牲或努力帶來震懾力,一切都隻是主角的“天真幻想”所自我困擾,難以代入
影片的現實意義不予否認,可電影本身的問題很多,拖沓的叙事和重點導向的錯誤讓其想要呈現《藥神》的軒然大波是很難的。影片上映背後的努力與政策變動還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張頌文的演技一如既往穩重且喜愛,但白客或是這個角色有點客觀或平穩很多,有氣無力的表演方式真的妥當嗎?其他的工具人就不多說了,希望中國這樣揭露社會問題的電影更多吧,至少也是個好的趨勢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