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上映的《灵欲春宵》以尖锐的叙事和精湛的表演成为电影史里程碑,其幕后历程更堪称一部充满坚持、博弈与意外的“制作史诗”。

影片的演员阵容敲定过程波折重重,而主演们的付出更成就了表演传奇。伊丽莎白·泰勒与理查德·伯顿的组合并非初定——原著作者爱德华·阿尔比最初设想的玛莎与乔治是贝蒂·戴维斯和詹姆斯·梅森,制片人也曾属意百老汇版玛莎的扮演者默西迪丝·麦克坎布里奇,康妮·史蒂文斯更是向华纳总裁恳请出演霍尼,罗伯特·雷德福则因“厌恶角色”拒绝了尼克一角。最终,泰勒凭借强大的选角审批权改变了阵容:她起初选定百老汇版乔治饰演者阿瑟·希尔,后力荐丈夫伯顿接替,而伯顿虽因要从英雄角色转型懦弱学者倍感不适,却将这份抵触转化为角色的自我厌恶感,泰勒直言“他理应凭此获奥斯卡”。

33岁的泰勒要诠释52岁的玛莎,不仅增重近30磅、主动扮丑,还在表演上完成了惊人突破——她在片中夸张模仿贝蒂·戴维斯《难测毒妇心》(1949)中的台词“真破的地方!”,这一演绎竟成经典,连戴维斯本人后来都在独角戏中模仿泰勒的版本开场,笑称“我在模仿模仿我的人”。拍摄期间,泰勒与伯顿的“反差日常”颇有趣味:镜头前演绎激烈冲突的两人,私下却相处和睦,伯顿好友罗伯特·哈迪探访时,就撞见他们“田园诗般的互动”;两人还在片场骑同款金色字母红自行车代步,伯顿40岁生日时,泰勒更是送他一辆白色1966款奥兹莫比尔托罗纳多跑车。

其他演员的经历同样值得铭记。饰演霍尼的桑迪·丹尼斯怀孕四月时在片场流产,仍坚持完成拍摄,最终斩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这也是她与乔治·西格尔唯一一次奥斯卡提名(丹尼斯获奖)。剧组还藏着“隐藏演员”:酒馆老板由灯光师弗兰克·弗拉纳根客串,其妻子、泰勒的发型师艾格尼丝饰演老板娘;路边小酒馆的经理和女招待合计出镜仅47秒,却成为场景不可或缺的点缀。

作为迈克·尼科尔斯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本片的制作充满“新手的坚持”与“专业的博弈”。最核心的争议是拍摄形式——60年代彩色电影已成主流,尼科尔斯却执意用黑白镜头,理由有二:一是泰勒显老15岁的妆容在黑白调中更自然,能凸显角色的疲惫憔悴;二是彩色会让故事过于写实,黑白更能营造风格化的抽象感。这一决定让影片以750万美元成本成为当时美国最贵黑白电影(票房1030万美元回本),也使其成为奥斯卡最后一部最佳黑白摄影奖得主,更巧合的是,这也是尼科尔斯唯一一部黑白电影。

摄影团队的博弈贯穿始终。初任摄影师的老哈里·斯特拉德林因试图“美化泰勒”被解雇,接替者哈斯克尔·韦克斯勒虽实现了尼科尔斯想要的视觉风格,却因用大量小灯精细布光、耗时过长激怒导演,剪辑师山姆·奥斯丁回忆“尼科尔斯都快杀了他”。拍摄首周后,尼科尔斯因样片过暗要求韦克斯勒增加补光;拍摄开场乔治与玛莎从派对步行回家的戏时,阴雨大雾还暴露了隐藏光源,韦克斯勒调试数小时才解决。即便如此,两人仍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尼科尔斯刻意减少特写,只在关键台词或情节时使用,让每处特写都具意义。

制作中的意外与匠心同样动人。酒吧外推搡戏中,伯顿用力过猛导致泰勒头撞引擎盖,她强忍疼痛继续表演的颤抖声被尼科尔斯保留为“经典镜头”;后期制作时,尼科尔斯与奥斯丁夜以继日赶工,奥斯丁曾累到晕倒,尼科尔斯被制片厂赶出后,还靠电话远程指导混音。道具组的巧思更藏深意:乔治与玛莎家书架上的书籍均由美术指导理查德·西尔伯特亲手挑选,酒瓶上方特意摆放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壁炉上方挂着玛莎葡萄园地图,呼应尼科尔斯的夏日度假地;路边小酒馆墙上陈列的鲍勃·迪伦与琼·贝兹专辑,暗喻两人“艺术共生又情感动荡”的关系,与主角们的张力形成互文。

选址与拍摄也藏波折。尼科尔斯起初坚持去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的史密斯学院附近拍摄外景,后来才发现完全可在制片厂外景地重现,自嘲“当时又自负又怕好莱坞”;当地农民还因拍摄灯光“惊扰奶牛、导致产奶量下降”将制片厂告上法庭。

影片改编自爱德华·阿尔比1962年首演的同名戏剧,这部本应获1963年普利策戏剧奖的作品,因“粗鄙语言与性暗示”被评委推翻,当年该奖项空缺。阿尔比对电影改编的态度从担忧变为认可,晚年坦言“比预想的好太多”,尤其肯定泰勒与伯顿的演绎“不负台词”。

剧本改编的核心风波围绕制片人欧内斯特·莱曼展开。他以25万美元聘用自己当编剧,但其改编稿遭尼科尔斯、伯顿和泰勒集体反对——三人私下将对白几乎全改回原著,仅保留“嘿,咱们去路边小酒馆吧!”和“嘿,咱们从路边小酒馆回来吧!”两句,阿尔比调侃“一句12.5万美元,太值了”。莱曼与尼科尔斯的矛盾还延伸到道具:伯顿角色的眼镜引发争执,莱曼抱怨“不喜欢”,尼科尔斯强硬回应“敢摘就杀了你”,才保住这一角色符号。

时任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杰克·瓦伦蒂称本片是“射向干草堆的燃烧之箭”,其审核历程堪称电影分级制度的催化剂。影片因“humpthehostess”“screw”等台词遭制片法典办公室抵制,协会要求将玛莎的“去你的”改为“该死的”——泰勒已拍完原台词,奥斯丁通过“拍泰勒背影+伯顿开门”的剪辑蒙太奇,才让配音与口型匹配。即便修改,法典办公室仍拒发通过印章,华纳上诉失败后,协会破例将其定为“特殊重要影片”,贴上“18岁以下需家长陪同”标签,这是影史首部带此类标注的电影,为后来的分级制度铺路。

跨国审核也有突破: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首次允许“bugger”一词出现在对白中。民间抵制更激烈:1966年7月18日,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警方查扣拷贝,以“淫秽”逮捕影院经理;华纳内部试映时,有高管惊呼“700万美元拍了部脏电影”。尼科尔斯为通过天主教道德协会审核,请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主教观影时坐其身后,影片结束后她适时表示“杰克(肯尼迪)会喜欢”,才顺利过关。

影片首播同样引发震动:首次在电视网播出时,部分地方台将播出时间从晚9点推迟到11点半,只因“成人语言从未登陆公共电视”。

本片创造了奥斯卡历史纪录:自1931年《壮志千秋》后首部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奖项中均获提名的影片,共获13项提名,最终斩获5奖——泰勒的最佳女主角、丹尼斯的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黑白摄影、最佳黑白美术指导、最佳黑白服装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泰勒是当年最佳女主角提名者中唯一来自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的演员,而四位主演全获表演提名,使本片成为仅有的三部“全员获奥斯卡表演提名”的电影之一。

奖项背后藏着遗憾与争议:尼科尔斯的导演奖被《日月精忠》的弗雷德·金尼曼击败,至今仍具争议;伯顿因“用英国口音演美国学者”遭批评,错失最佳男主角;影片虽未获最佳配乐提名,却入选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电影配乐提名名单”。两位女主角均缺席颁奖礼:泰勒的奖杯由安妮·班克罗夫特代领,丹尼斯的由尼科尔斯代收。

跨越半个世纪的认可更显其分量:2007年入选美国电影协会“百年百大电影”第67名,入选《1001部必看电影》《美国国家电影名录》,还是黑泽明生前最爱的百部电影之一,稳居Letterboxd官方top250叙事长片榜单。

严肃的创作氛围中,片场不乏趣味。泰勒与丹尼斯有个“打嗝比赛”,丹尼斯总能赢;伯顿虽嗜酒,却定下“演醉酒戏绝不真醉”的规矩,精准诠释了角色不同程度的醉态。尼科尔斯为树立权威,在拍摄第一天就解雇了说“不过是一部电影”的第一副导演,这一果断举动让剧组迅速进入状态。

虽然理查德・伯顿和伊丽莎白・泰勒在工作时表现极为专业,但每天让他们准时出现在镜头前却是个挑战。两人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他们无需在早上10点前抵达片场,而当时大多数其他剧组黎明时分就已开工。他们到达片场后,还需要两小时的化妆、做发型和换装准备,等一切就绪时往往已经到了午餐时间。他们常常会外出享用漫长的鸡尾酒午餐,还经常约上朋友,直到下午晚些时候才返回片场正式开始拍摄。剪辑师山姆・奥斯丁回忆道:“当他们最终迟到归来时,总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态度特别友好。‘嘿,迈克,老伙计,抱歉来晚了。好了,开始拍吧!’有时候他们五点才回来,而合同里还规定他们不能工作到六点以后。”

明星探班也有小插曲:玛琳·黛德丽到访时全程无视泰勒,只与伯顿、尼科尔斯交谈,让泰勒感慨“在自己片场被无视太奇怪了”。舞蹈指导赫伯特·罗斯为泰勒与西格尔设计的路边小酒馆舞蹈,成为影片的经典段落。更令人动容的是团队的敬业:尼科尔斯与奥斯丁周末无休赶工剪辑,奥斯丁称“每有机会就冲进剪辑室”;即便泰勒与伯顿有“10点到片场、两小时化妆、漫长鸡尾酒午餐”的特权,导致影片超期30天、预算翻倍,两人在镜头前仍全力投入,制片厂因“解雇尼科尔斯就会失去伯顿夫妇”而作罢。

从选角博弈到黑白坚守,从台词之争到审核突破,《灵欲春宵》的幕后故事,本质上是一群创作者对艺术极致的追求。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与坚持,让这部黑白经典在半个多世纪后,仍能以“真实”打动观众,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