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太好了?什么是漫长的季节,不就是普通人的一生吗?人生落地呱呱而泣,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因此都在努力地活着,都在与这个漫长的季节作斗争。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
这部剧打破了纯文学和俗文学的界限。用一种隐晦的视角划入现实生活。一个时代的结束(工人阶级所代表的桦钢,以及永远活在那个梦里的王响),一群人的艰难觉得“进厂还是读书”:有读书而进场的(彪子),还不如直接进场的好(王阳)。还有挣扎于犯罪麻痹和痛苦现实之间的沈默和付卫军。换句话来说:第一代人王响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悲歌,第二代人龚彪也已经向生活妥协了,第三代人沈墨和王阳在用生命写诗,绝不妥协。包括游离在现实和梦幻之间的马德胜,他是典型英雄迟暮的代表。
每一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种人,这种人不仅是在20年前,在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作者借那个背景写这个时代之痛。讽刺意义十足,一贯的喜剧手法解释了一个个严肃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又不断被演绎、被模仿,只不过模仿的不再是英雄,而是这些平凡人。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相出现,令人叹息。无论前期用了多么先锋性(干脆理解为一种我们没有经历的真实)镜头,都伴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消散,因为人生活在当下,当下还是很艰难的。过去了只能向前看,执念或许一度成为活着的理由,但终将会被其他事物代替。
生命的挽歌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电车狂》中的群像
首先要考虑的是电影为什么叫作“电车狂”?按照剧情的发展来看,电车狂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比例,但是电影以此命名,肯定是对人物的肯定大于否定,从电影结束的时候,电车快速奔驰的声音和五彩斑斓的电车绘画可以看出作者对电车狂的寄托:一方面反应的是 ...
时隔一年,再次重温死亡诗社
之前有个朋友向我推荐过这部电影和《放牛班的春天》,后又在某高校的图书馆看到了这部电影和《追梦赤子心》。死亡诗社真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了。因为Keating没有教现实主义的诗歌,他摒弃了现实主义,而大肆弘扬浪漫主义。但是Keating ...
破绽太多,还好没有花钱。
一、秦桧的字。这是秦桧的字吗?但凡稍微比对一下,都会发现这明显是高仿苏东坡的字,和秦桧的字迥然不同,居然还盖章。二、蒋捷的词。这首《一剪梅》起码提前唱了100年,秦桧死于1155,蒋捷生于1245。三、岳飞背上的字。小兵刻的时候怎么 ...
基于现代生活上的传统叙事
由于对瑞典语不了解,而缺乏一定的深刻的思想火花,但瑞典语是可以被接受的,剧中还有一部分英语。因此从声音的角度上来解读还是勉强可以的。尽管优酷的字幕可能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但八九不离十。《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但从这个名字上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