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头

一点进去这个词条,我就首先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不舒服的原因不是看到意见与我完全相悖的评论。

而是一些刺眼,博眼球的评论。

...

这条高达1400多赞的热门评论,发布时间是2月25日4点出全集在网飞没有出全集的情况下就“未卜先知”的对剧下定义。

...
给未播出的剧提前打分,未卜先知。

而且点进去它的主页面可以看到更多荒谬的东西,给未播出的电视剧提前打分如此骚炒作。

不是抨击它,而是觉得此等高赞且明显带出明显意图且没有论据评论是如何被豆瓣筛选并且被大家认同的,如同跳梁小丑,博大家一乐,大家还乐上了。

回到正题

虽然我不认同这种行为,但是为什么会被大家如此认同这条?原因可想而知,被一语成谶。

但是从其内容本身出发,从《D.P:逃兵追缉令》再到这部《少年法庭》已经不是一个距离了,抛开题材红利和韩剧滤镜,是真的,他们真的拍出了,敏锐的,指出社会的电视剧。

而《少年法庭》之于韩国社会,就很好的剑指了——少年恶魔。

戏剧的冲突性

一个电视剧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其戏本的矛盾和主角们的情感审视。

在一部电视剧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嫉恶如仇,一套信尺,果断绝情的女法官。

...

能看到一位坚持「人权」出于基本尊重的男法官,坚持性本善,残存的一丝人性善的男法官。

...

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中,如果按照国产电视剧「不谈恋爱就会死」的写法,这样两位天作之合的法官肯定会在一起。

NO!

那是下三流编剧屈服于市场妥协的写法,而《少年法庭》就像《秘密森林》那般,男女主两者都相互欣赏,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

Q:问为什么车法官为什么会想干这行?

说是出身,童年阴影,因为被前人栽树过,想要后人乘凉。

...

而对于冷酷绝情,不留一丝善意的沈恩锡法官。

于自己是一个五年前就早该死的人,在接触少年恶魔时,只有恶与仇视。

...

她把自己打造的铜墙铁壁,刀枪不入,可是最后回到家,想起过去事时就功亏一篑。

...

善良的男法官,仇恶的女法官,他们两者在戏剧之间的冲突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少年法庭》就从现代职业剧出发,就塑造和定型了两条支线出来了。

不敢触及之恶

有谁还记当初“百香果女孩”案,最后受害家属退回32元,杀人者被判处死刑结束。

...

还记得“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后抛尸”的事件,最后以行凶者被判处3年收容,其父母赔款128万结束。

...

有谁还记得“鹿道森”走进大海结束生命的事件,玫瑰少年一直在感同身受地尽力校园暴力。

...

你还记得韩剧《天空之城》恶魔老师打通关系骗取试卷的情节吗?

...

而你所见的一切,几乎能发生在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事,能在一部韩剧里面看到。

01- 恶魔

能出于对孩童的好奇心就痛下杀手,会想要转嫁责任,花钱雇佣律师开脱罪责的未成年女孩。

...

在法庭上大叫13岁,可以免除刑事,对自己的责任没有一丝丝敬畏之心,忏悔之心的少年恶魔。

...

极其云淡风轻,推卸责任,可以把杀人的事件画面描绘成自己快乐的源泉。

...
02-身体

能看到如同畜生恶魔的大人一样,凌驾于她们的肉体。

...

云淡风起的说“她出卖身体,我只是打她,让她清醒”将青少年儿童视为是自己泄欲的工具,没有任何一丝对法律,孩童出于尊重的男人。

03-女孩

会看到一群校园暴力的女孩们

她们互相伤害,拳打脚踢,脏话连天,没有一丝教养的小混混。

她们内斗,她们逃跑,她们被打。

被伤害的人,最终拿起了法律的武器。

...

而受害者,是家庭遍体鳞伤,渴求母爱,只是希望他们大人的眼光能多注意在自己身上多一点点。

04-父母

清官难断家务事,做了22年的男法官,最后退休一个法庭案件。是去参与审判自己“笛卡尔”泄题的孩子。

...

为人父,是坚持心中正义,还是选择包庇自己的孩子?

是坚持自己为官22年的信条准则,还是背弃自己的信仰?

...
法槌之下

电视剧永远只在抛出社会问题,而作为左右法官的沈法官,车法官,最后会锤下拿代表正义的锤。

判处凶手,逃避责任的未成年最高20年的收容。

...

判处未成年的13岁恶魔,予以最高的法律制裁。

...

判处拿未成年人开玩笑的男人于伤害罪证明。

予以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审判罪责,并且呼吁未成年人们她们其监护人自己本身也要担负起职责。

...

陷入到的困境的法官父亲

最终也要迎来最终道德的审判。

...
我们都是参与者

青少年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经历者,参与者,受害者,执行者。而最痛心的是每个事件都血淋淋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着,经历着,青春就过去了。

我们设立《少年法》到底是在保护青少年,还是保护青少年恶魔。

...

而就像电视剧所告诉我们一样,青少年的事。明明有的时候处分对象明明是少年犯,却总把十字架背负在毫不相干的人身上。

...

最终也是电视剧趋于的一个走向——我们要探讨少年恶,并且学会恶之必要。如同电视剧里面每个人都不是行为上学的工具人,而是每个案件道德底蕴的审判者,他们的罪行都在电视剧最后的法官之锤敲下之前被不被定义,最后曝晒,以昭示世界,这就是少年恶,恶之必要。

每个行业都有刺头,也要有受害者与发声者,青少年的世界永远绚烂且奢靡,美国有青春迷醉的《亢奋》,日本有《告白》,而中国有《小欢喜》,都很好,而最直接的是我们经历的要勇敢挑战恶,恶之必要。

...
《少年法庭》在讲什么?

她的意义本身是什么?

我想就像沈恩锡在质疑李部长的报告一样,

...

要当“刺头”,

“这年头连大学生都不会像李部长那样做简报。”

要当刺头,要果断,勇敢,去认识恶,恶之必要。

那就是《少年法庭》后面的意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