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出品的《锵锵三人行》,是国产访谈类节目里的一座里程碑。

从1998年问世到2017年停播,它用包罗万象的闲聊陪无数观众度过了数不尽的闲暇时光,被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其豆瓣评分,至今仍高达9.6。

...

主持人窦文涛,自嘲“靠讲黄段子发家”,被网友点评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色情小主播”。

主持过程中,他总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主持人的调和作用,一边捕捉议题,一边穿针引线。

...

令人遗憾的是,这档持续了19年的长寿节目,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落下了帷幕——

2017年9月12日,节目组在官微发布消息:“因公司节目调整,锵锵暂时停播,感谢大家多年厚爱,后会有期。”

...

虽然《锵锵三人行》落幕了,但“铿锵精神”却并未就此止步。

“铿锵”二字,取自《左传》: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节目组的初衷,是为了给文人学者提供一个思想碰撞、观点交织的知识舞台。

于是,《锵锵三人行》停播后,窦文涛又秉承这种初衷,去多管齐下地做了不少尝试:《天天逗文涛》《圆桌派》《一路书香》等等。

其中,最成功的,非《圆桌派》莫属。

...

就内容来看,《圆桌派》有点类似于“脱敏版的《锵锵三人行》”。

虽然基调依然围绕嘉宾之间密集的观点碰撞所展开,但它褪去了尖锐的态度,放下了争论的执念,开始向大众生活和文化心理无限靠拢。

...

《圆桌派》在谈话形式上,与《锵锵三人行》一脉相承,都是主持人与嘉宾围桌而坐、激情对谈。

除此之外,窦文涛还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

比如,2018年问世的《锵锵行天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档节目。

这是一档主打文化旅行的谈话类节目,它不搞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行,而是放慢脚步,对所到之地做出更进一步的探索。

...

这几年,国内的旅行真人秀一直层出不穷:《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妻子的浪漫旅行》《带着爸妈去旅行》……

这些综艺大多从生活出发,去探讨一种关系:艺人关系、亲子关系、婆媳欢喜、婚恋关系。

很多节目环节,都有意为之,常常被规划感和戏剧冲突打乱节奏。

与这些节目相比,《锵锵行天下》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没有提纲,没有剧本,没有思想负担,只有随性而起的闲谈与货真价实的文化输出。

...

第一季,三位嘉宾主要游览了土耳其、希腊这两个迷人的国家。

录制过程中,他们参观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作的长驻酒店,体验了许蕾姆苏丹浴室的土耳其浴,赏玩了接地气的平民集市大巴扎,拜访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

第二季,受疫情影响,迟迟未能问世,直到今年春季才姗姗来迟。

因为国外新冠肆虐、拍摄不便,所以节目组将《锵锵行天下2》的旅行目的地设定在了国内的大西北:青海、甘肃和内蒙古。

放眼望去,全都是辽阔壮美的西北美景。

...

...

本来,和第一季一样,这一季依旧延续“窦文涛、许子东、周轶君”组成的旅行铁三角。

没想到,出发前,意外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许子东因身体不适,不得不暂时失约。

...

而精通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国厨师罗朗,则临时救场,取代许子东参与到了旅行中。

罗朗是“锵锵宇宙”的老面孔,曾参与过《圆桌派》第四季的录制。

在他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美国白左文化那种固执的卫道士风范。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节目的文化广度与国际视野。

...

因为罗朗对中国饮食颇有研究,所以对中华美食展开探索成了这一季的主要亮点。

各种充满诱惑力的特色美食,都在镜头前一一扫过:开口笑、桃酥、油香、狗浇尿、青稞饼、牦牛肉……

...

...

美食之中,尤以青海大月饼最引人垂涎。

与普通月饼不同,青海大月饼看上去更像是做足了花样的大馒头。不但分量十足,而且样式好看、价钱公道。

...

这些美食不但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还能够勾起人们记忆里的点滴人情。

比如,菜子油的香气,带出了罗朗早年在西北学习中国面点的经历。小吃开口笑,勾起了周轶君的儿时回忆。而看似不起眼的桃酥,则让窦文涛眼前一亮:“我好多年没吃过桃酥了!”

...

三人一路走走停停吃个不停,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看的不是《锵锵行天下》,而是《铿锵吃天下》或《舌尖上的铿锵》。

不过,玩笑归玩笑,除了流于表面的吃播之外,三位嘉宾还根据眼前的素材,延伸出了不少思考与思辨。

只一个简单的“吃肉吸髓”,就能被他们说的头头是道。

窦文涛率先挑起话茬,说“吸髓”是出于一种慕强的本能——

人类的大脑之所以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全靠这一小口骨髓。虽然竞争不过剑齿虎等大的动物,却因为敲骨吸髓,促进大脑变强。

...

虽然站在“人本位”的角度看,人类变强是一种好事,但是站在动物的角度看,却未必是一种幸福。

尤其对家养牲畜来说,更相当于是一场噩梦,意味着它们将被大规模地屠戮。

正因如此,所以平衡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自然界里的一大难题。

为了让二者和谐共生,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予以调和。

...

周轶君指出,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导孩子养成“忏悔、感恩、共生”的心理过程。

这种心理过程,是一种“君子远庖厨”的心理状态。

此举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慈悲心,还可以降低吃肉带来的负疚感。

...

但坐在一旁的罗朗,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他认为,这种态度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它更像是一种安慰剂,对人类纠结的内心做出短暂的安抚,让其得以平静。

与自我安慰相比,他更倾向于去直面自己的愧疚:“我希望一直会有这个感觉,如果哪天我杀了一个东西没感觉,我觉得那个才可怕。”

...

之后,他们又展开讨论,聊到了人类的欲望与贪婪。

罗朗认为饮食的本质是“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腹之欲”。

欲望过度膨胀,要的太多,就会变成“贪”。

而周轶君却对此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她认为,正因欲望不断膨胀,所以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带来更多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启发点”。

...

类似这样的思想交锋,在《锵锵行天下2》里还有很多。

无论置身于怎样的氛围、地貌、节奏,他们都可以东拉西扯地畅谈一番。

他们谈疫情给人们生活造成的不便,谈爱情只是人生当中的一小部分,谈磨难给人带来的雕刻、打磨,谈程式化的生活节奏给人带来的不安……

...

和《圆桌派》一样,《锵锵行天下》也有着巧妙的分寸感。

谈话过程中,三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但彼此却并不为说服对方而努力,并不一定非要争个输赢,而是展现出了强大的包容力,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去平等地分享、交流、吸收。

这种谈话方式,可以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不要急着下结论,多听取一种声音,多尝试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而对同一件事就会拥有不同的理解。

...

虽然都是旅游综艺,但《锵锵行天下》流露出的质感,却与《你好生活》《奇遇人生》《很高兴认识你》等慢综艺不同。

它突出的不是生活气息,不是人文美景,也不是明星大咖,而是嘉宾之间的思想碰撞。

就本质来看,《锵锵行天下》其实更像是《圆桌派》做出的另类延伸:

一方面,它延伸了施展空间,将节目从室内搬到户外,摆脱了原来的极简化制作;另一方面,它延伸了心理状态,让嘉宾彻底放松,在旅途中真情流露、畅所欲言。

在国产旅游谈话类综艺里,《锵锵行天下》本身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至少目前找不到能够与它对标的节目。

...

可它在形式、内容上表现出的新颖性,其实却乏善可陈。

和《圆桌派》一样,它主要的价值,依旧聚焦在嘉宾身上。如果邀请到的嘉宾突然缺席,那它在内容上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前几期由罗朗暂时替补,就远远赶不上许子东,能与两位老友配合得当、谈笑风生。

而且,这档综艺在尺度与辛辣程度上,也无法与《锵锵三人行》相提并论,缺乏那种针砭时弊的尖锐表达。

不过,它充斥的思想碰撞、观点输出、哲学反思,依然可以秒杀大多数文旅谈话类节目。

至少可以在知识层面上,让观众获得一种充盈的满足感。

...

“锵锵宇宙”之所以拥趸无数,并不在于它形式上的丰富性,而在于它高知识密度的持续输出。

眼下,面对层出不穷的旅游综艺,观众的审美需求会日益提升。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观众一定会越来越看重有品质、有内涵的文化内容。

只要接下来,《锵锵行天下》能够把握好自己与众不同的核心特色,继续散发人文魅力,就不愁不会被更多的观众所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