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潮》是一部關于失敗與堅持的生命史詩。
導演萬波将鏡頭對準錢塘江畔的桃源村,用詩意的影像語言講述了一個現代版"西西弗斯"的故事。在這個與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同名的地方,人們沒有避世隐居的閑适,有的隻是與潮水搏鬥的堅韌。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将圍墾這一宏大主題轉化為對生命韌性的禮贊。
桃源村的傳說中,潮水退去時會顯現一片潮汐之樹。這個充滿詩意的意象,成為村民們心中不滅的希望之光。影片巧妙地将這個傳說貫穿始終,在每一次圍墾失敗後,鏡頭都會轉向那片灘塗,仿佛在尋找傳說中的神迹。這種處理方式,将現實與傳說、苦難與希望完美地交織在一起,賦予影片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維度。
導演萬波坦言,打動他的不是最終的成功,而是過程中一次次的失敗。這種對失敗的關注,使影片跳出了傳統叙事中"奮鬥-成功"的窠臼。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村民們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日複一日地将石頭推向山頂,又眼睜睜看着它們滾落。但正是這種看似徒勞的堅持,彰顯出生命最動人的力量。潮水一次次沖垮堤壩,村民們又一次次重建,這種循環往複中蘊含着人類最原始的生命力。
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這場生存之戰的主角。老漁民在潮水中撒網的背影,婦女們搬運石塊的腳步,孩子們在灘塗上追逐的身影,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生命畫卷。導演用細膩的鏡頭語言捕捉到這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光芒:他們不是為了什麼宏大的理想,隻是為了生存,為了守護腳下的土地。這種樸素的動機,恰恰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在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影片展現出難得的平衡與深度。它既沒有将自然浪漫化,也沒有将人類妖魔化。潮水既是村民們需要征服的對象,又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這種對抗與共生的複雜關系,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現。當鏡頭緩緩掃過那片被潮水反複沖刷的灘塗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自然的偉力,更是人類不屈的精神。
影片的鏡頭運動極具東方美學特色。橫移鏡頭的運用,讓人想起古代長卷畫的觀賞體驗。特别是在片尾的江邊場景中,鏡頭緩緩劃過每一張面孔,這些素人演員的真實質感在卷軸式的呈現下,仿佛讓蔣兆和的《流民圖》在銀幕上複活。這種群像式的呈現,不僅展現了圍墾工程的集體性,更賦予了影片一種獨特的詩意氣質。
而導演對特寫的克制使用,體現了一種東方式的審美智慧;用全景和遠景來保持一種客觀的觀察距離,比如夜晚的茅草屋場景,在昏暗的光線下,橫七豎八躺着的勞動者們身上沾滿泥濘,手腳上的傷口若隐若現。導演沒有用特寫去放大這些細節,而是讓觀衆在全景中自行發現。這種克制的表達方式,既避免了廉價的煽情,又讓苦難顯得更加真實可感。就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給觀衆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潮》最終留給觀衆的,是一個關于生命韌性的寓言。在這個充滿不确定性的時代,桃源村的故事提醒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最終是否到達目的地,而在于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在絕望中保持希望。就像影片結尾那個意味深長的鏡頭:潮水退去,灘塗上留下的不僅是泥沙,還有村民們用生命書寫的堅韌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