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公众号:非正式文艺杂记【影/《画魂》:人格独立,是最大的魅力】
电影《画魂》讲述的是女画家潘玉良的故事。这位画家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幼年丧父丧母,沦为雏妓,后遇到高官,赎身做妾,识字学画,并去法国留学。归国成为大学美术教授,后又折回法国继续艺术事业。终年82岁,也是高寿。
稍微查阅一番关于潘玉良的零星介绍,就会发现电影与现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但这并不影响电影中所传达出的对于潘玉良的赞美和致敬,虽然电影中的一些讲述还是太过于浪漫和温柔了。相较于民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女画家,如方君璧、关紫兰和蔡威廉等,潘玉良的出身与成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方君璧出身福建富家,留法;关紫兰出身广东富家,留日;蔡威廉是蔡元培之女,留法。她们能够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而潘玉良呢,她没有任何来自原生家庭的底气,她是真的曾经卑微到泥土里。
潘玉良当然是幸运的。遇到潘赞化是她悲苦命运的绝对转折。她之赎身,是重生。1913年,18岁的张玉良与28岁的潘赞化结婚,自己改名为潘玉良。在此后的人生中,潘玉良没有荒废任何潘赞化所给予的学习机会,也没有辜负自己在美术上的天赋。她在法国艺术界,创造了很多个中国第一,也获得了很多大奖。这都是对她成就的高度认可。

电影中对于潘玉良的成就,其实着墨不多。而且,巩俐扮演的潘玉良的确是太美了,这也可能容易让观众忽视潘玉良原本经历的更多磨难。实际上,从很多文献记录和照片中看,潘玉良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人。
但是,这部电影在讲述潘玉良的魅力时,似乎还是强调了她的长相。比如,当她在妓院开脸时,周围的人都赞美她的容颜。潘赞化第一次与她交好时,感慨,怎么会有这么美的身体。这多少都有一些后来人的臆想。或者,当人们不知道该怎样去表现一个女人的魅力时,就只能习惯性地借用她的身体。
所以,这部电影常被人诟病的一点在于,题为《画魂》,但并没有体现出这个“魂”字,没有表现出潘玉良对于艺术的如痴如醉和冲脱世俗,只是流水线式地记录了她的一生。
不过,电影中的巩俐,其眼神之坚定、性格之倔强,多少还是表现出了潘玉良的坚强不屈。这样一个身世复杂的女子,可能也确实很难完全演绎出来。

这部电影对于爱情的描述是挺多的。电影中有大量关于潘玉良与潘赞化的爱情叙述,镜头交代也都比较直接。在潘赞化,她是有个性的,初见就与众不同,不逢迎、不媚态,别人原本想让她唱琵琶小曲,她直接唱起了京剧黑头;她是勇敢的,第一次从妓院被送去潘家作陪,就苦苦哀求潘赞化收留她,不要再回妓院。最重要的是,她是爱他的,他奔赴战场时,她在家守候着;她知道自己不能生育,就模仿他写信让大太太过来,为的是他一定要有个儿子;他送她去法国时,她天天盼望着学成归来与他团聚;她回国后,在教书的同时,也对他温柔毕尽,伉俪情深。
以上这些,似乎都不难做到。难道这就构成了潘赞化对她痴迷的全部了吗?当然不是。在镜头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究竟是为什么,让潘赞化这位接受过西式教育、推动民主运动的进步人士,能够对一个出身卑微且看似其貌不扬的女人死心塌地?还心甘情愿付出金钱支撑她的兴趣爱好?(在电影中,大家闺秀出身的大太太多次表达了这个困惑。)
答案可能还是在于她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孜孜以求、不流于世俗的精神世界。
潘玉良从妓院赎身后,并没有像一般认为的那样从此安心做妾,料理家务。她看到了画画的机会,并立即抓住。她有天赋,也十分勤奋。她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创作之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力。她在现实世界中所遭遇的种种夭折和不幸,都在艺术世界中得以达成另一种程度的圆满。这样的努力和业绩,确实是连男人都要佩服的。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虽然有进步之风,但绝大多数女子依然是没有这种魄力的。而潘玉良有自己的热爱与理想,且勇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仅是这种执着就已经让无数人敬仰。
而对比之下,后来的潘赞化,人生似乎没有了初见她时的意气风发。连他自己都戏谑,自己的官是越做越小了。随着世事的变化,他也更加回归平俗的生活,做着一份糊口的工作,照顾妻儿。

电影中另一位对潘玉良痴情一生的男人,是身居法国的王守信。他更是见证了潘玉良的艺术之路,一直欣赏着、敬佩着她的坚强,她的不妥协。他也曾一次次地向她表白,但都被拒绝,因为她不能割舍和背弃让自己重生的潘赞化。后来,王守信还是坚定地守在她身边。
电影中至少有两个场景可以表现王守信对她品格的敬重。
一个是,她为了艺术,宁愿住进靠近红灯区的地下室,也不愿去迎合那些所谓的画商的喜好,她拒绝与艺术本身无关的交际。
一个是,她十分珍惜自己的作品,宁愿穷困,也不愿将自己的画作随意卖出去。
想来,不愿卖画这个行为,也说明了她视自己的作品如子吧。电影中多次强调她想为潘赞化生子,但她年幼时被老鸨喂了药,不能生育。如今,她的作品就是她的孩子,她要永远保护她孕育出的生命。
在这两个男人的心中,潘玉良都是让他们仰望的。同时,也因为他们都对潘玉良付出了很多,所以才更加对她矢志不渝。因为,她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他们的生命。

美,并非只能通过长相定义。潘玉良的画是美的,灵魂是美的。
女人的魅力,也不仅仅在于长得美。潘玉良的出身、她的经历、她的成就、她的精神,凡此种种,汇成她自身的一切,锤炼出独特的迷人气质。这也是她能够拥有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的重要原因。
从小在妓院长大的潘玉良,见过的美女不计其数。她深知,美丽的容颜并不是幸福一生的资本。即便做到妓院头牌,也无法拥有自主的命运。所以,在妓院姐妹千岁红死后,她更加决心要逃离这个地方。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看过了太多的男欢女爱,她也深知,依靠男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所以,即便她深爱潘赞化、感恩潘赞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
她是真正地做到了人格独立。
这样的人,即便放到现在,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