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4月20日今日闭幕,《植物学家》夺得“火鸟大奖”新秀电影竞赛(华语)最佳导演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两项大奖。第一个颁发影评人奖后,导演景一上台发言。

第75届柏林电影节期间,我们也采访了导演。《植物学家》在新生代儿童单元(Generation Kplus)首映,并斩获国际评审团大奖。
一个即使不知道任何植物名字的人,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这部新人导演长片首作,为什么能吸引海内外电影节的亲赖和关注?看看国外影评人怎么评价。
作者:John Berra
翻译:孟凡越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中国青年导演景一的首部长片《植物学家》宛如一部献给自然的赞美诗,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象引领观众沉浸在新疆的茫茫草原中。
然而影片试图将零散的叙事碎片凝练成完整的故事脉络时却显得力道不足。
尽管如此,《植物学家》依旧标志着景一作为编剧兼导演在国际影坛的强有力开端。
《植物学家》与中国独立电影普遍关注偏远地域的创作倾向相呼应。影片取景于中国新疆北部哈萨克斯坦边境附近的多民族村落——这里集中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族群,是中国境内的文化大熔炉。
与王学博《清水里的刀子》(2016)或霍猛的《生息之地》等影片中乡土叙事抒情时的厚重质感不同。
景一通过哈萨克男孩对于自然奥秘的无限痴迷视角展开的赞颂,更偏向其导师毕赣执导的《路边野餐》(2015)与《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中流露出的清醒梦境般的感知。

电影《植物学家》海报

《路边的野餐》剧照
审美体验多于情感共鸣
《植物学家》在第75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Generation Kplus)首映,并斩获国际评审团大奖。
后续将有可能亮相于更多更高级别的影展,但其市场吸引力有一定局限性,或许难以超越小众范畴。
尽管影片的美学特质引人瞩目,但整体略显单薄。与其说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成熟长片,不如说是昭示导演前途无量的响当当招牌。
影片情节设定在2010年代,聚焦于13岁的哈萨克男孩阿尔辛(叶斯力·加和斯力克饰)。
阿尔辛与众不同,他不是喜欢在村口嬉戏玩闹的那类男孩,而是更喜欢与自然对话,在大自然中寻找心流。
这位怀揣着植物学家梦想的男孩,热衷于收集植物标本,并且严谨系统地记录着自己的发现。
即便后来和早慧的汉族女孩美玉(任子涵饰)在一起玩——她的父亲(刘永强 饰)经营着村里唯一的商铺——也是因为美玉吸引着他联想到一株罕见的植物。

电影《植物学家》海报
超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稍显薄弱,即便导演尝试通过阿尔辛的旁白向观众传递游牧民族的信仰体系也无法弥补。
这就意味着《植物学家》给观众的感受更像一场美学体验之旅,而非情感之旅。
李樊农(Vanon Li)的摄影风格令人联想到泰伦斯·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生态电影。
他的取景框中深度与质感兼备,既有惊艳众人的牧场广角镜头,也有捕捉到植物细节之美的特写。
夺目的色彩美学与伊朗作曲家裴曼·雅茨达尼安(Peyman Yazdanian)创作的迷人配乐相得益彰。
他将落叶窸窣私语和溪流的悦耳鸣响编织进哈萨克民歌的柔和旋律,兼之杂糅磅礴壮阔的传统乐曲,进一步构建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间。
影片俨然是一场视听盛宴,现代科技产物输出的影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甚至还带有一丝对乌托邦家园的解构意味。
影片的美学之镜中还反射出了政治隐喻。
阿尔辛毫不介意跨越族裔建立情感连结。“她或许是汉族人,但又怎样呢?”阿尔辛挑战着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认知偏见。
他帮助美玉的父亲检验店铺里新安装的摄像头,监控屏幕里少年冷峻的影像,巧妙地暗示着新疆未来的社会图景。
广播中流出经济腾飞的宣告,但画面中燃烧的山火暗示着沉重的生态代价。
《植物学家》也因这些刺破美学之镜的尖锐锋芒,在超现实的云端觅得锚点,与现实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