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一部经典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故事,通过名称,观众心中已经开始期待两个悬疑点:首先,在这段被谴责的爱情中,受害者是谁?是横刀夺爱的新欢Linnet,还是“阴魂不散”的旧爱Jackie?其次,谁是凶手?阿加莎给出了一个经典的做法:首先,营造一个封闭空间(河上行驶的船,或《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停驶的列车),将所有嫌疑人都限制在其中;其次,船上的每一位都有杀人动机(个人觉得存在一处bug,即若侦探猜测护工Bowers的作案方式,其实她并不知道Jackie的手枪落在哪里),这就让悬念无处不在,受害者危机四伏。若是Simon被杀,那么作案动机就很简单:情杀;但若是情侣中的另一方,Linnet被杀,则就有诸多案件推导空间。

电影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即“谁是受害者”之后,便继续开启了第二个悬念:消失的手枪去哪了?凶手又是谁?接下来,观众和中立角色侦探Poirot以及Race上校开始排查凶手。这里也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搭配组合:认知领先于观众的超能侦探,以及推测能力相当或低于观众的助手。这样可以在推进案件的时候,同时为故事的理解下限兜底。在案件推理的过程中,又设置了两个层面的悬念:首先,关键人物的安全受到威胁。当侦探和上校分开的时候,确实让观众捏了把汗,担心侦探是否会遭人暗算;其次,其他人物(配合有力物证)的作案嫌疑对观众的推力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例如,Skyler夫人是否会因为项链而杀人、Pennington叔父是否会用他的枪杀人),令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电影的最后,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解决了最后的一重悬疑:在整个案件中看起来最没有嫌疑的人物,却是作案凶手。因此,故事峰回路转,充满惊喜。

个人感觉78年老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总体观感,同看《东方快车谋杀案》小说的感觉类似:故事推进速度合理,但是电影叙述节奏较慢。不知是否在新版电影中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