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表于地下公众号【区ZONE】,2025.9.3纪念日特刊)

前言:

1945年9月3日——这个镌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光辉坐标,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纪念日的钟声在第八十次回响之际,回望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2001),这部披着奇幻外衣的作品,实则承载着导演对日本民族历史、记忆、责任与身份认同的深刻忧思与严肃叩问。

...

它超越了单纯的儿童成长叙事,成为一部跨越时空、连接古代神话与近代伤痛的宏大国家寓言。本文基于对影片主旨和细节的深度解读,用4000字的篇幅探讨宫崎骏如何通过这部杰作,表达其对日本民族必须正视历史、承担责任、守护记忆的坚定态度。

1.名字:失落的符咒与身份的锚链

在汤婆婆掌控的油屋,名字是灵魂的符咒,一旦被夺去,便沦为无根的浮萍。这奇诡的设定,正是宫崎骏对历史被权力刻意遮蔽与篡改最精妙的隐喻。

琥珀川下的幽魂:被遗忘的“霸王”与民族的失忆症

白龙,那优雅却迷失的河神,他的本名“饶速水琥珀主”(ニギハヤミコハクヌシ)绝非信手拈来。它沉重地承载着一段被官方史书刻意抹杀的辉煌——源自古籍《日本书纪》中的神灵“饶速日命”(ニギハヤヒ)。这位天照大神之孙,曾携十种神器降临大和,是神武天皇东征前实际统治那片土地的“王者”。

然而,在标榜“万世一系”天皇血脉的正统叙事里,这位缔造早期国家基石的“霸王”,其身影被无情地擦除、改写,成为历史迷雾中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

...

宫崎骏将这个名字赋予白龙,绝不仅是艺术偏好,而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史招魂。这是对官方叙事遮蔽真相的无声抗议,是对民族根源被遗忘的痛切警醒。白龙忘却本名,沦为汤婆婆的爪牙,眼神阴鸷,行踪诡秘,恰似战后日本在经济发展狂潮与对美依附关系中,逐渐丧失了历史主体性与道德坐标。

他的名字中的“白”,既是日本崇尚的神圣之色(故其身着古风白衣“水干”),也刺眼地映照着他精神内核的苍白与空洞——一个忘记了自己是谁的民族,其灵魂必然是苍白的。

荻野千寻:记忆的微光与传承的火种

与白龙的迷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女荻野千寻。她像守护生命般紧握着自己的名字,这份固执的坚守,是宫崎骏寄予未来的希望之光。

...

在汤婆婆的威逼利诱下,“荻野千寻”不仅是她的身份证明,更是她与真实世界、与历史记忆相连的最后纽带。是她,穿越污浊的河流(被污染的历史长河),面对强权的阻挠(掩盖真相的力量),以近乎鲁莽的勇气和金子般的赤诚,最终唤醒了白龙沉睡的记忆。

这艰辛的“寻名”之旅,象征着年轻一代(千寻生于泡沫破灭的1991年)在历史断层中,肩负起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寻回失落身份的重任。宫崎骏相信:唯有依靠这份未被玷污的纯真与坚韧,民族才能重新连接断裂的历史血脉,找回迷失的自我。

2.盗印、斩裂与黑鹰:近代创伤的幽灵显形

宫崎骏的历史忧思并未止于遥远的古代。白龙这个角色,如同一个承载双重历史暗影的容器,其行为举止更是对日本近代伤痛史的深刻投影。

...

窃取印章:明治以来膨胀的野心与无法偿还的“债”

白龙为汤婆婆盗取钱婆婆印章的情节,绝非简单的魔法争夺。那枚小小的印章,在宫崎骏的寓言中重若千钧:

o它是个体存在的凭证(名字的延伸)。

o它是魔女权柄的象征(意志、统治、所有)。

o它更是被拔高到国家层面的主权之玺,如同象征绝对权力的“国玺”。

因此,白龙的“盗印”之举,赤裸裸地影射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对亚洲邻国主权的疯狂窃取与野蛮侵略:从染指北海道(压迫阿伊努人)、觊觎台湾、强吞琉球、引爆甲午风云、点燃日俄战火、吞并朝鲜半岛、强占库页岛,到扶植伪满傀儡、制造卢沟桥事变、南京惨案,直至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

这些被“开拓”“进出”等词汇粉饰的罪行,其本质正是对国家“主权之印”的系统性掠夺。白龙因此遭受钱婆婆纸片符咒的残酷追杀,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正是日本因这段侵略历史而背负的沉重血债,以及亚洲受害国永不熄灭的正义追讨与历史审判的象征。

如同90年代日本右翼试图篡改教科书、政客频频“失言”、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招致亚洲邻国强烈抗议一样——那些看似轻飘的“纸片”(批判之声),却能给日本的国家形象与道义根基带来深可见骨的创伤。

...

挥尾斩裂:战争遗留的伤痕与无法弥合的裂隙

白龙为求自保,将追至油屋的钱婆婆瞬间“斩为两段”的暴力画面,触目惊心。这绝非单纯的魔法对决,它冷酷地指向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给亚洲大地留下的深刻裂痕与长久苦痛:

朝鲜半岛三八线的森然对峙、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无奈、战争遗留的领土争端与信任鸿沟…… 这些被“斩裂”的现实,是侵略战争播下的恶种,至今仍是亚洲地缘政治中难以弥合的历史伤口。

黑鹰远翔:依附强权下的精神放逐

影片尾声,汤婆婆化作巨大“黑鹰”振翅远飞,白龙在下方躬身相送。结合汤婆婆城堡的西方风格、其掌控的契约金钱权力、油屋的资本主义运作模式,“黑鹰”无疑是美国(其国徽正是白头海雕)的明确指代。

...

这一画面无声诉说着战后日本的困境:战败后的日本(白龙),为求生存与发展,选择栖身于美国(汤婆婆/黑鹰)的羽翼之下,甚至表现出某种“毕恭毕敬”。这种依赖带来了经济奇迹(油屋的繁华),却也付出了精神放逐的代价:

o在冷战阴云下,对侵略历史的清算被搁置、淡化。

o安全上依赖美国,某种程度上麻痹了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深度反思。

o油屋(象征战后日本社会)成为一个鼓励“封存记忆、集体遗忘”、醉心于经济数字的迷幻世界。

白龙身处其中,彻底遗忘了河神的本源与“饶速水琥珀主”的荣光,这正是宫崎骏最深的忧虑:一个在物欲横流中切断历史脐带、遗忘自身血脉的民族,终将如蜉蝣般,在历史的洪流中消散无踪。

...

3.油屋:镀金时代的幻象与无面者的哀歌

油屋,这座灯火辉煌、等级森严的“澡堂”,是宫崎骏为战后日本社会精心构建的浮世绘。

正面的金碧辉煌与背面的斑斑锈迹

油屋的正面,接待着形形色色的“神明”(象征财富与利益),流光溢彩,令人目眩。然而,它的背面却布满污垢与锈痕,阴暗潮湿。

这鲜明的对比,正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镀金时代”)之下,被刻意掩盖的历史创伤、未被清算的战争罪责以及社会内部的裂痕与不公的绝佳隐喻。繁荣的表象之下,历史的暗伤在无声地溃烂。

无面者(カオナシ)的黄金面具与空洞内心

无面者,这个在油屋阴影中徘徊的幽灵,是宫崎骏对现代性精神困境最精准的捕捉。他戴着能变出黄金的面具(物质欲望的象征),内心却是一片巨大的空洞与孤独。他渴望被看见、被接纳,却只能用无止境的金子来填补内心的虚无。

...

这深刻映射了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及其后“失去的十年”中,社会弥漫的物质崇拜、意义迷失与历史虚无主义——当历史被遗忘,身份被模糊,人便只能靠外在的、易逝的黄金来确认存在感。无面者最终在钱婆婆简朴、宁静、重视劳动与情感连接(而非金钱)的小屋中找到平静,暗示宫崎骏开出的药方:疗愈历史创伤、摆脱精神异化,需要回归生活的本真、真诚的人性连接,以及最重要的——直面自身历史的勇气

4.八十年祭:隧道尽头的光与记忆的重量

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时刻,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埋下的历史密码,其警示意义愈发振聋发聩。

责任:那条无法绕行的“救赎之路”

宫崎骏绝非历史的旁观者,他的作品浸透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他的历史观核心是直视真相、承担罪责。影片中,千寻最终成功帮助白龙吐出盗取的印章(归还掠夺之物),并交还钱婆婆。

这艰辛的历程,正是宫崎骏为日本民族指出的唯一出路:要获得真正的重生,必须像千寻一样,勇敢踏上那条充满荆棘却无法回避的“救赎之路”——正视那段窃取“印章”(侵略历史)的黑暗岁月,承担起应负的历史责任,并最终寻回失落的“名字”(历史记忆与民族本真)。

任何形式的逃避、粉饰或否认,只会让民族灵魂在历史的追讨中持续流血,如被纸符缠绕的白龙。

记忆:民族立足的“大地”

“立足之地就是过去,就是历史。……没有历史的人和忘记了过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 宫崎骏的箴言,是《千与千寻》的灵魂。影片结尾,千寻离开神隐世界时,钱婆婆赠予的发绳在她发间闪烁微光——那是记忆的印记。

...

这微光提醒她,也提醒我们历史记忆绝非负担,它是滋养个体与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我们在现实中站稳脚跟、辨识方向的“大地”。守护记忆,就是守护民族的根基与未来。在战后八十年,当日本社会内部关于历史认识的角力仍在继续,宫崎骏的呼声,如同穿越时空的钟声,提醒着守护这份记忆的紧迫与必需。

尽管《千与千寻》的根系深植于日本独特的历史土壤,但它对权力如何扭曲历史、民族身份何以迷失、战争责任如何承担、物质繁荣下的精神困境以及记忆守护的永恒价值的探讨,却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在历史修正主义幽灵游荡、地缘冲突阴云不散的今日世界,宫崎骏用瑰丽的想象构建的这则寓言,其核心的普世价值——敬畏历史、珍视和平、警惕强权、守护人性尊严——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是对所有民族、所有时代发出的深刻告诫。

5.结语:穿越隧道的微光

隧道尽头,千寻与父母重返日光下的世界。父母对神隐经历茫然无知,象征着战后一代普遍的历史失忆。唯有千寻,带着那段奇幻旅程的全部记忆,发绳上的微光是她与历史签订的无声契约。

...

这缕微光,是宫崎骏留给日本民族,也是留给在历史长河中跋涉的所有人的珍贵馈赠。它昭示着:只有那些敢于走入历史的幽暗隧道,在其中辨清来路、铭刻真相、背负责任,并最终将记忆化作微光带出洞口的人与民族,才能在现实的阳光下,找到坚实的大地,带着历史的智慧与伤疤赋予的清醒,步履坚定地走向充满未知却也孕育希望的未来。

...

在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回望《千与千寻》宫崎骏的历史忧思与人文情怀,如同那发绳上的微光,虽不夺目却足以照亮我们回望过去审视当下并眺望未来的路。这份铭刻与警示,是动画大师献给这个世界的,一份深沉而永恒的礼物。

注: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为秦刚《“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