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于拥挤的公路上,车堵的水泄不通,而男人基于从这辆汽车中脱困,想要脱离原本的轨迹,可两边拥挤的车内连门都无法打开,一辆辆满载人群的车辆中,一双双眼镜冷眼旁观着男人的徒劳无功。随着男人脱困而出,男人似乎获得了自由,可一根绳子将男人从梦境拉回现实,男人身边围满了医生。男人被叫醒跟随谈话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名导演。

伴随着激昂交响曲,人们在按部就班的领取着维持生命体征的水,也正是这时男人的心似乎被一位女性所吸引。电影开场的10分钟就包含了大量的幻想和现实的交织,而这也为本片打下了基调,电影主线是再讲导演基多想要拍摄一部电影,但实际费里尼在其中夹杂了大量社会学问题的讨论。短短10分钟就让人惊异本片的想表达的内容深度和复杂度,确实不由让人感叹本片是一部杰作。导演以自己的视角在梦境和现实中来回穿插,电影编剧,演员,情人,父母,制片人,资方,悉数登场,对电创意枯竭的压力,亲人的思念,现实的反思,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无法分离,童年的回忆,宗教对于孩童的规训等一系列话题都穿插在电影之中,并通过幻想和现实交织的方式演绎了出来。


基多的私生活宛如失控的舞台:他沉迷多段情感,却始终无法驾驭自己那贪婪的欲望,甚至幻想将所有女性汇聚一堂,以满足自我的虚幻需求。正当他沉浸于对生命中心的独白时,妻子的愤然离去则化为一声觉醒的呐喊:女性不再甘心寄人篱下,而是索求心中真正的归属。私生活的崩塌最终将基多推向虚无主义的边缘——持枪自毁,终结了他与现实的最后一线联系。而最后的庆典似乎映射了之前主教所说:"只有天堂才是欢愉的,现实则是苦难的折射。"当庆典结束身着白袍的基多在所有人退场后,孤独的离开了舞台,孤寂得如同梦醒时分的深夜。


本片不像伯格曼的《野草莓》,塔可夫斯基的《牺牲》等片,有着相对客观冷静的视角,本片从题材到内容不由的让人们感觉这就是一切宛若费里尼意识的任意涂抹,将自我中心的镜像与社会批判交织于银幕之上。通过将幻想与现实将其意识具象化,他为电影语言开辟了崭新疆域。费里尼在片中借编剧之口所言——“希望在现实与幻境的缝隙中找到突破”——亦正是他对电影艺术的终极告白。面对当下喧嚣的商业影像,《八部半》依然警示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因喧嚣而失声,不因光鲜而迷失。


个人评分:9.17分,一部不可多的的杰作,而本片也不由的让我想起了题材颇有些相似的《红毯先生》,些许宁浩内心想要《红毯先生》达到的便是这样的高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