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之春》对历史展开的影视化过程之中,出于戏剧冲突、观影体验与人物刻画之上选择部分修改以及夸张处理,这的确达到了本身商业类型体裁所需要的效果,让全片的进行张弛鲜明而流畅明确,同时在大量的电话文戏与群像构画之中聚焦于全斗光、李泰信的双雄面孔,而非呈现历史题材的严肃感或纪实性本身——这实际上已经让《首尔之春》与以往的韩国政治惊悚类型片有所区分,它并不单纯地意图呈现历史,而是这一类型走入更加商业化阶段的佐证;并非单纯地将着力点置于对“1212政变”进行历史定性,而是颇有传记色彩地对全斗光的奸雄气质,以及李泰信悲怆的末路英雄形象进行描绘。

比较遗憾的地方也出于此,《首尔之春》的戏剧化在一些片段产生了更加虚浮的观感,更多反转、撕扯的对搏让双方势力的面孔都进一步被勾勒,带入了正邪善恶的属性标签——虽然这样的影片似乎是必然会有价值偏向——也显得双方人员的“草包”、悲壮、大义,都被较为干瘪、一板一眼地呈现,并在影片中部人物与部门各线的加入之中带来相对散乱的观感。这给本就需要提前了解背景,有一定观影门槛的影片带来更多生涩,也一定程度上让这样一部“商业类型”压力过载。

当然即便具有戏剧化和夸张的段落,笔者也相信《首尔之春》从今往后也会成为“第五共和国”这段历史值得观看的参考衍生作品之一,因为即使在出于影像效果进行了修改之外,它依旧在呈现经典政变操作之上完成了政治寓言的表达:严密系统与封闭集团的“草台班子”性质,人治之中的“利益盖过理念”与“世故盖过秩序”。这依旧是一部会让观众观后喟叹的影片,并不完全出于英雄主义自有的戏剧性与理想主义面对现实所展现之愚钝带来的张力,更在于对人际与权力思考的展现,个体于局面之中所具有的能力与无力,这实际已经达到了政治题材与历史题材的目的。

除此之外《首尔之春》的调度与光影都足够标准化,但影像本身并未呈现出更多独特之处,这也让它相比其他“第五共和国”参考电影欠缺了一些观感上的趣味。黄政民饰演的全斗光于胜利之后撒尿几乎痴狂的肆意笑声,李泰信于大桥上只身抵挡行军的场景,都可谓回响深刻的镜头,这也让人觉得全片的呈现可以更有饱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