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这,就是人间。”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对战争的认知只能通过书籍资料,以影像。然而,当冷热兵器对肉体造成的毁灭打击,给我们带来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厌恶感时,却忽略了这一切血淋淋背后的舵手,则是人性。
古语说“乱世生英雄”,可成为英雄的代价则是在摒弃伦理道德的前提下,踏着千万具尸骨才获得的加冕。然这般英雄,在如今这个看似风起云涌的时代下,被大众向往着,痴迷着,甚至是推崇着。
我们都自以为,我们是正确的,是战无不胜的,值得拥有更多更好的。于是我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恶行,冠以“正义”的头衔。然而当人性最深处的潘多拉魔盒悄然打开之时,普天之下却无人能独善其身。
日本导演黑泽明,是亚洲电影历史上最卓著的代表人物。他极具开创性的叙事风格和深度表达,影响了几代电影人,甚至是影响了当代电影的整体风格。
于1985年公映的《乱》,是黑泽明导演的第28部长片,第4部彩色电影。剧本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李尔王》,讲述了年已七旬的一方霸主一文字秀虎,将家督之位和领地欲分给三个儿子的故事。
秀虎按照世俗的规矩,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嫡长子太郎,领地则按照人头份一分为三,告诫二儿子次郎和三儿子三郎,要好好辅佐大哥统治领地。
然而看似顺理成章的决定,在三郎看来只不过是父亲的一厢情愿。他认为过早的交出权力和领地,只会让三个儿子之间互相残杀。身为父亲及家督的秀虎,认为三郎不支持为父的决定恐有逆反之心,遂决定与其断绝关系并逐出领地。幸免于死但走投无路的三郎,只得入赘友邦才暂得栖身之所。
新君继位的太郎,在正室枫夫人的教唆下,一步步削弱父亲秀虎仅剩的权力。曾经叱咤风云的秀虎不堪屡次受辱,决定动身移居次郎的领地以求安生。
面对父亲的突然投奔,次郎心中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早已与兄长暗通款曲的他,一同对父亲的城池发动了攻击。寡不敌众的秀虎,又在慌乱中丢失了切腹用的短刀无法自裁。
战至最后一人的老者,对于虎落平阳的境遇根本无法接受,一时间精神失常消失在了荒原之中。同时,次郎的家臣在这场战事,暗中枪杀了太郎,为其主公的上位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得知父亲遭遇的三郎,率兵前来寻父,但却遭到了次郎部队的阻拦。听信谗言的次郎执意要借此机会扫平最后的障碍,无奈却因刚愎自用在与三郎军队的正面交锋中惨败而还。
然而,三郎在寻回父亲的途中,惨遭次郎派出的刺客射杀。这也让刚与儿子和解的父亲秀虎,精神上再受打击,悲伤过度而死。而次郎这边,率惨军败将而归后,却因为内耗严重不敌周边势力的袭来,丢了领地赔了性命。曾经傲视群雄的一文字家族就此覆灭,夕阳下的残垣断壁,也只剩哀伤的笛声与之作伴。
与上一部《影武者》相比,本次在战争场面的拍摄上,整体紧张度和层次感都有了更出色的表现。
查了资料,导演黑泽明共调动了1400名临演、200匹马、1400套盔甲。而影片中的盔甲则由黑泽明本人亲自设计,马匹还大手笔地从美国运到日本进行拍摄。
片中数百套的精致服装,全是手工制作,耗时近两年才完工。此外,电影中火烧城池的高潮戏码,则完全不是使用迷你模型,而是在富士山搭设场景的实景拍摄,全部都是真枪实干,没有利用任何电脑特效。
首先,这种对于服化道的极致追求,在如今特效大行其道的电影市场中,已再难看到了。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这部电影通过人力调度大量的演员和马匹,最终呈现出如此逼真的战争场面,是多么的不易,这大概就是对电影热爱的那份工匠精神吧。
其次,战争场面的层次感,则体现在导演的功力上。步兵,骑兵,枪兵从出场到列阵,调度和镜头都给观众非常清晰的展现。两军交战的攻守关系,以及一方采取的地形策略,都通过调度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而后,在不同阵营的军队辨识方面,父亲秀虎,三个儿子,其他势力的军队,都以非常有记忆点的颜色区分开来。其中三个儿子所代表的黄,红,蓝,则在影片开始的第一场戏中,就分别由三人不同颜色的服饰来让观众记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儿子的名字,也以太郎,次郎,三郎而称,这在日本战国时代虽有案例,但不都是如此。简单易懂的名字,更多的是为了降低观众理解剧情的门槛,也可以说是非常有心的细节之一。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主线故事外,电影中还叙述了另一条故事线穿插其中,让影片整体的表达更为立体和丰富。
而后嫁给太郎的枫夫人本家,原为一文字家的敌对势力。在遭到一文字秀虎的进攻破城后,全家几近丧命。而后作为战败方女子的她,才嫁入了仇人之家。
一直隐忍不发的枫夫人,终于等来了自己丈夫成为家督的时刻。而作为城主夫人的她,也算是名义上替自己家人“夺回”了这座城池。
然而实为庸才的太郎却在讨伐父亲的战争中,遭弟弟暗算身亡。对于一直觊觎自己的次郎,枫夫人则以利益要挟成为了次郎的侧室。
而后枫夫人又利用美色蛊惑次郎,命其杀掉自己的正室来扶正自己。又在三郎寻父之时,进言次郎让其对手足举刀相向。最终一来二去,曾经有着血海深仇的一文字家惨遭覆灭,而在临死之前,枫夫人也直言道让一文字家灭亡,才是她追求的结果。
这样一个在乱世中,被男人和权力左右的女子,却还能够一直隐藏起了自己的复仇之心,待敌人们露出可乘之机时,再付诸行动。虽最后也落得了个身死的下场,也可谓刚烈。
次郎的正室末夫人,嫁人之前的命运与枫夫人如出一辙。全家丧命后,为了忘却仇恨信了佛教,还将自己失明的亲弟弟鹤丸藏在城外农家中抚养长大。
当自己的夫君听信枫夫人谗言,意图加害于她时,带着女佣和弟弟连夜逃离。最终因为替弟弟取回心爱的笛子,在折返回去后惨遭追兵杀害。
同样起点的命运,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样截然相反的两个角色,却殊途同归,一个铭记仇恨伺机报复,一个吃斋念佛置身事外。在这样的乱世当下谁都无法幸免,令人唏嘘。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在这场乱局中,都未能幸免。在我们熟知的故事模式中,一般像三郎和末夫人这样的角色,大多都会幸免于难,以“好人有好报”的形式收尾。然而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则不然。
无人能够独善其身的结局,恰好是这部电影表达的核心。在乱世当中,就算你洁身自好,对信仰无比虔诚,那又怎样,你已经深陷这个大时代中无法抽身。
然而当痛苦降临,时代的残酷,神灵的冷漠则都成为了失意者口中的“替罪羊”。然而殊不知,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再渺小的个体,不管你是顺从,抵抗,或是冷漠旁观,都在将这个时代推向它必经的道路之上。
人构建了社会,而人心掌舵着时代的命脉。全民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当名为战乱的火焰袭来,一切都只是可燃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