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取的标题好无聊啊orz
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想到会被如此惊艳到,惊艳我的不是剧情,而是画面。以至于想好好写一写关于这部电影画面的点滴。
画,书,电影。在看电影之前,也知道了电影是经过书籍的改编之后制作而成,我没有想到电影会在视觉表达上(也就是呈现的画面上)会更接近于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个本体,呈现出了一种艺术的高度一致性!
本来看这部电影的初衷也就是想补完斯嘉丽约翰逊的所有电影,但是在看完之后,由于之前对于纯艺的学习,才发现这部电影不单单是一部电影这么简单。
它融合了维米尔自己的绘画风格来拍出的电影,与其说是根据这幅画的同名改编电影,不如说是拍了一部电影,来致敬维米尔的绘画。
这部电影在画面这个维度上,和画作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互文,这个互文体现在打光与色彩上,而正是这两点惊艳了我,也让我感觉值得花时间为这部电影写一篇文。
不过,聊这部电影之前,还是要先说说维米尔与荷兰小画派。说完后,讲述电影的特点就简单多了。
1609年,尼德兰革命过后,荷兰独立,成立荷兰共和国,成为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相比于封建专制的统治来说,文艺活动的受众开始在大众之中广为流传,于是绘画也成为了大众娱乐的艺术形式,很多市民也开始自己学习并创作。
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体现,葛丽叶的父亲第一句话就是“你看着我画出来的。”直截了当的表明了那个年代已经开始呈现绘画的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绘画的题材和技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禁,很多画家就开始摆脱宗教与贵族的题材,开始画现实生活和市民。
这就是“荷兰小画派”,我们的科林·费斯饰演的维米尔,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谈维米尔的话,为了与后文的电影特点相呼应,就不洋洋洒洒的描述这个艺术家的生平,主要写一下有关他与他的画作的重点内容。
首先,如电影所展示的,维米尔的家庭其实比较贫穷,但是电影展示的主要是中后期,其实前期,维米尔的家庭并不算贫穷,维米尔本身就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家庭主要就是卖画为生,之后维米尔还做过绘画公会的会长,可以说还是有一定名气的。
但是家里11个孩子,让家庭的运转实在运转不过来,所以就要卖画为生。
关于维米尔的画,影片也有交代很多,比如他画一幅画就要两三年这种情况。这个情况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关于维米尔的画,主要有三点要说,第一是取材,第二是光影,第三是色彩。
取材的话,维米尔大部分的画为风俗画,他描绘了许多殷实的家庭妇女或者他们家的女仆,他想用这种绘画的方式去表明一种安宁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他自己内心期望的。
不过,另一方面,维米尔其实在后期家庭贫困的情况下,也帮当地的贵族画过不少画像,所以他的部分画作也是迫于生计,为了取悦甲方而作(这个在电影中也有体现)
但是维米尔画作的重点,还是在光线:
维米尔关于光线技巧的运用,有两点可以说明,第一是维米尔算是伦勃朗的弟子的弟子,所以维米尔对于光线的把控就和他的老师父一样,非常注重。而且他对光的把握主要在于高光的营造,这一点也和他自己本身喜欢在窗前创作有一定的原因。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葛丽叶擦拭窗户的时候,去询问了女主人。这是因为维米尔在布置画室的时候,对透光进行了调整,确保光线自然。
再者,维米尔的绘画作品中的光线主要以偏直光为主,再加上高光的部分,也可以得出,维米尔的画作是有很明显的光影之分,光影的对比强烈,加重了观众心中的自然感,同时,明亮的阳光照射,可以寻求到一种宁静感与舒适,所以之后的评论家往往以“舒适,平静”来形容他的画作。
这里要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维米尔的暗箱技术,这个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悬案,就是维米尔作画的时候到底有没有用暗箱技术。在一本叫作《维米尔的暗箱:揭示杰作背后的真相》的书中,书中从空间,光学,美术甚至人体都做了或多或少的论证。再加上列文虎克和维米尔又是同一年出生的好友,所以个人是比较倾向于维米尔作画是用了暗箱技术的。
那么这个暗箱技术在电影中也有提到,这个主要是帮维米尔确定光线的强弱,角度以及构图上的美感,甚至颜色的饱和度,维米尔也有用暗箱帮忙。
所以,维米尔的画作非常真实,就好像是“人走进了画里一样”
最后呢,说说维米尔画作的色彩。
色彩方面,维米尔很喜欢用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很多地方说维米尔用黄色、蓝色、灰色三色作为画面的主要色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只能说黄,蓝是出现最多的两个颜色:比如这部电影的主角《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是黄蓝为主。
应该说维米尔是喜欢用三色配色+间隔配色的方式作画,这个配色在维米尔的画中体现的有红+蓝、黄+蓝、黄+绿等等,再配上白色或者灰色达到一种中和作用。
这种对比色+白色或灰色中和,让一幅画面有着视觉重点,同时也不突兀。
值得注意的是,维米尔很注重色彩的饱和度,饱和度很高的色彩在画面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吸睛作用,同时也能凸显衣物,人物的形状,于是,后来的评论家也给维米尔的画作给予了“优雅,端庄”的特点。
而关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是主要用到了黄+蓝作为对比色,突出视觉主体之外,也用黑色进行了中和。除了上面几点说过的特点之外,这幅画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那颗“珍珠耳环”
观众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颗珍珠耳环,是不是整个画面都黯淡了许多,而那颗珍珠耳环的光线明亮,白色饱和度高,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整幅画的平衡,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这幅画也保留了维米尔“庄重,优雅,平静,安宁”的特点
以下几幅画都是在电影中出现过的画作。
讲完了维米尔,那么就很好理解电影与画作的一致性了。
这种高度一致主要体现在电影的打光与色彩上,这与维米尔的光线与色彩特点是高度吻合的。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像油画,这也是色彩与光线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先说色彩方面。
这部电影有着惊人的两种强对比的色调的切换(冷暖色调的突然变换)。配合之前提到的维米尔的画作色彩特点,就是黄色与蓝色的突然变换。
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电影从道具的设置,光线的冷暖,以及后期滤镜的处理上,都处理成了黄色和蓝色为主的色调:
甚至这个地方还直接从黄色变为了蓝色,这个剪辑上的硬切显得很突兀,但是配合维米尔的画作特点,也就知道了缘由。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场景是比较自然的画面色调,但是我们也可以从道具的色彩设置上找到一些导演的端倪,比如在这个画面下,蓝色和黄色依然是占据着主视觉并且可见的。
在这些画面中,人物全部是自然色调,但是画面却因为道具的布置,导致画面仍然以黄、蓝为主。
所以,这真的是一部极具匠心的作品。
另外我再说一下,除了这一段以外,还有一个非常精心且富有创造力的设置就是女主,其实导演也给了女主一个代表色。
就是她头上女佣一直戴着的白色。
这个白色是一种纯白,一种不可被玷污的白,这也与葛丽叶的性格相接近。在贵族第一次在她面前讲一些所谓“丰满”的话语时,她害羞的别过头,这就是少女纯洁的体现。
这个纯洁也在之后被打破。在后面一连贯的剧情中。贵族想侵犯她未果(身体的侵犯未果),家里老人给她珍珠耳环(象征着地位的直接侵犯),打耳洞(精神的侵犯),后面去找屠夫的儿子(身体的侵犯),作为女佣被开除(生存的剥削)
这一连贯的侵犯,让这个纯洁的少女敢于在最后狠下心直视维米尔的妻子,也离开了这个地方。
第二,光线的运用:
这个可以说是全片最巧妙的地方,算是导演玩了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技巧。
前面提到了,维米尔的画作以真实为主,加上光线的特点是高光,直光,硬光。体现这些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保证阴影明显的情况下达到光线明亮的效果。
于是,就用到了局部过曝+后期处理调整暗部细节的方式。
至于为什么要过曝,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突出光线的明亮,达到拍中近景人物依然有高光,自然光的照射,这是符合维米尔画作特点的。
二是在后期处理暗部细节之后,画面会更加具有对比感,达到一种宛如绘画般的古典美,这是因为此处的过曝更像绘画中的白色。
比如以下画面都是光线过曝的画面。
除此之外,电影在拍摄人物的时候,就很符合了维米尔的作画特点,高光,人物面部受光后达到与阴影的对比。
比如以下画面。
如此看来,这部电影是不是真的就是在致敬着伟大的画家维米尔呢?
另外再说一点,很多构图都伴随着画作,赋予画作以符号隐喻,暗示人物处境与形象。
色彩与光影虽然看似是一部电影次重要的技术,但是往往导演会将许多精力放在这些设置上。这部电影最惊艳我的也就是色彩与光影的搭配,这也证明导演在拍摄之前有仔细的观摩过维米尔的作品,从画中提炼特点,从而升华电影作品。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艺术,现在许多电影也在寻求着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而注重光影色彩这样的技巧,也无疑是将某些想要传达的理念刻进了这部电影的骨子里。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奇招的艺术品,值得被欣赏,也值得被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