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红气球之旅》是致敬法国导演《红气球》的作品。
我看到有人说“红气球”在片中不知所云。
还有人好心建议说看此片前一定要去看《红气球》。
事实上,2006年,正值《红气球》诞生50周年之际,法国文化部特别邀请了当代世界影坛几位著名导演拍摄新片向这部影史杰作致敬,其中以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最为出色,将拉摩里斯的电影想象力加以翻新和传递下去。(戴锦华语)
我向来“听劝”,也喜欢这种艺术上的“一脉相承”,于是看了这部30分钟的短片。
不得不说,经典就是经典。
影片有两个主角,第一主角是一只有两三个人头大的鲜艳的红气球,第二主角是这只气球的朋友,一个6、7岁的小男孩,由导演的儿子出演。
对白极少,但是真的被这一对哥们深深吸引,明明知道是一只无生命的气球,却忍不住为TA牵挂悲喜。
第一个镜头是小男孩抬头看到了什么,于是想办法爬到路灯上去。
这时才看到有一只硕大的美丽气球。
男孩很轻松地把气球解救下来,用嘴咬住绳子落到地上,捡起书包,去等公交车。
起风了,气球啪啪地打着一起等车的成年人的脸——男孩个子小,他牵着的气球刚好到成年人的身高,成年人嫌弃地拂开。
公交车也不让这一球一人上。
小男孩只好走路回家。
下雨了,小男孩让他的红气球躲到行人的伞下,能蹭一截就蹭一截。
男孩的妈妈并不想收留这个大朋友,打开窗户让TA飞了出去。
奇迹出现了,TA像个不愿离开的小狗,又回到了男孩的窗外。
原来这是一只有能听懂人话的气球,TA就听这个男孩的。
当然,TA也有任性的时候,比如碰到一只蓝色气球,就会像小狗看见了同类一样粘上去。
后来红气球被坏孩子抢过去,用弹弓打坏了。
小男孩很拼命,但没能救下他的红气球,伤心欲绝。
这时,发现无数气球正在飞过来,红的绿的蓝的白的,全巴黎所有的气球都挣脱了牵绊,集合到了小男孩和他又瘪又皱的气球身边。
小男孩抓住气球的线,高兴地飞到空中。
这真是一个标准的童话。它简洁的画面语言异常地丰富和深情,让我想起在它之前和之后的很多名场面。
行进中的动作。比如下雨了让气球去蹭大人的伞,是像《父与子》、《三毛流浪记》这种漫画或默片时代的经典语言,叙事感很强,引人入胜,且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
驯养。小男孩与红色气球之间彼此依恋的关系,特别像《小王子》中狐狸所说的“驯养”。亲情友情等一切美好的关系,也是需要“驯养”的。
影片完成于1956年,距离二战结束刚过去10年。画面中随处可见的是巴黎的断壁残垣,满街灰暗单调的风景,大人冷漠隔绝,孩子将暴力和毁灭作为游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只鲜艳的红色气球,似乎象征着世间一切温暖而易碎的美好。
不知道在电影里“气球”表现治愈、梦幻和自由等等,是不是从这一部开始的呢?
后来的《飞屋环游记》、《气球》、《七号房的礼物》,气球都成为通往梦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