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决定走进影院观看一部9分的亲情片时,我就该意识到我会哭得有多惨烈。
《姥姥的外孙》,题目简单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当下许多新老辈一样,片中的姥姥与外孙甚至是其他子女产生的矛盾主要围绕“遗产”展开。
电影的烟火气息十分浓厚,绿油油的棕榈树、破旧不堪的房屋、热情叫唤的小摊贩,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令人很容易代入其中,从而产生与角色的共鸣。摄影很漂亮,3:2的画幅、明丽清新的色彩搭配、精美无比的构图,没有夸张的炫技和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的时光在银幕上流动。
在节奏轻快、笑料频出的剧情背后,是一个被血淋淋地撕开了遮羞布的东亚家庭,豆瓣有条评论一针见血:“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照了镜子。”
由此可见电影对于东亚人的刻画有多真实。
片中外孙的形象是许多年轻一辈的真实写照——渴望独立生活但能力支撑不起野心的辍学的网瘾少年,起初,他搬过去照顾姥姥的目的与他的舅舅分毫不差,都是惦记着姥姥死后的遗产,从0开始的护理生活并不轻松,外孙不仅要凌晨五点起床帮姥姥卖粥,陪姥姥在嘈杂的医院等待治疗,还要随时提防因新旧观念碰撞而爆发的争吵。但在相处的过程中,浪子回头的他逐渐拾回了人性最原始的温良。
东亚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是隐蔽的,很多东西不会明说。在片中最戳我泪点的就是那个开头就给了特写的结果在树上的石榴(p1),外孙只是不经意地提了一嘴,姥姥就真的用心呵护石榴几十年,直到外孙长大。真正的爱或许就是一个对方都不曾留意的小细节,它不会一直挂在嘴边,但会一直记在心上,不论岁月蹉跎。
而外孙真正抛开世俗觅得亲情之爱的那一刻,也是他记住与姥姥相处的细节时:气息奄奄的姥姥躺在病床上,他坐在病床旁,解开了姥姥外套最下方的一颗扣子。因为他记得姥姥说过她很讨厌紧致的衣服。
电影里还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
姥姥的小女儿是整部电影中唯一一位从头到尾发自内心爱姥姥的。连外孙都忍不住闻到:“你做这些是为了从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吧?”她听罢只是平静地回答:“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年少辍学帮母亲卖粥、调夜班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只为带母亲锻炼身体,相比起另外两位贪婪成性、市侩精明的舅舅,她似乎更应该获得遗产的继承权。
但是因为她的性别,所以她不配。
看到姥姥把房产证分配给了最窝囊的二儿子后,我感到愤慨,甚至临近结尾我还期盼奇迹出现,但现实就是姥姥什么也没留给女儿。明明当初她的父母也是把价值几百万的房子给了她的哥哥,明明她也经历过男女不公的暴力,明明她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可当她面对相同的情况时,她也仍然没能逃脱封建思想的怪圈。
看电影的时候我冲动地认为这是一大破坏人物塑造的败笔,看完过了些时候才幡然醒悟,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癌症啊,世代轮回,根深蒂固。
寄于亲情的石榴树永不枯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浪漫与理智并存
23年《贝克街的亡灵》,24年《迷宫的十字路口》,建议广电每年都重映一部黄金时代的《名柯》,谢谢。1.在一部推理电影里很难看到如此文化输出,京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渗入每一位观众的心。夜空中的圆月既是寻找凶手的证据,也象 ...
风铃摇曳时
延续了前辈李安26年前《喜宴》的部分拍摄风格与手法,《谁先爱上他的》的构图与色彩极具个性,裹挟在喜剧的皮囊之下的是创作者对于男女性别、东亚家庭、青少年成长等社会议题的深入探讨。整个电影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叙事方式与镜头语言,仅开场十几 ...
沉默的杀戮令爆裂无声
《默杀》的商业属性极其突出,依靠重重反转给观众投喂信息量,堆砌的议题(校园霸凌、病态教育、人性冷漠、未成年性侵)冲击着观众的道德观念。鬼宅、雨夜屠夫、私闯民宿等元素外加利落的镜头剪辑有种恐怖片即视感,大银幕炸裂的视听冲击看得人一惊一 ...
你的鹤发亦是我的童颜,你的呼吸抵过我此生的岁月!
故事始于一次恬静的郊外之旅,父亲跨过河水之后就再没有回来,只留下一台自行车为他的遗物。但在女儿心里始终留有属于父亲的一方天地,那方天地里有成荫的绿树、淙淙的溪水、落日的余晖和伟岸的背影。时光匆匆流逝,当初稚嫩可爱的幼女转眼间变成了亭 ...
“只有你自己才能保护你自己!”
奥黛丽赫本曾说:“人是从挫折当中去奋进,从怀念中向往未来,从疾病当中恢复健康,从无知当中变得文明,从极度苦恼当中勇敢救赎,不停的自我救赎,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人,人之优势所在,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一味的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