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之前当然接触到了很多先期的影评,大多数似乎认为这是一部嘲笑拿破仑的讽刺喜剧,一度导致不太想去看,但是最终看完之后,我觉得很多人也许并没有完全看懂这部电影,这是真正的拿破仑迷弟电影。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处决,这里实际上是第一个暗示,为什么用王后的处决而不是更加重要的路易十六国王的处决作为开场?就是第一次用女子象征国家,封建旧法国的毁灭和其代表女子的陨灭是一体的(这个纸醉金迷的所谓绝代艳后作为腐朽的洛可可时代的代言人实在太贴切)。随后我们会看到约瑟芬作为拿破仑时代法国的象征。
然后拿破仑出场见巴拉斯的第一场戏很短暂,但是一个表情显示了还是羽翼未丰的他对于政客的蔑视。此外还第一次点出了拿破仑弟弟吕内安之于拿破仑的重要性(吕内安作为一个更好的政客四处奔走在拿破仑的上位中有很大的作用),当然如果不清楚历史的话确实看不到这场戏的意义。
土伦的战争戏对我而言是第一个惊喜。冲锋中拿破仑坐下的骏马被击毙。请注意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细节,,随后拍拿破仑身先士卒爬上云梯登上城头肉。先登之功在中外冷兵器时代都是最高的战功,更何况是更危险的热兵器时代。从历史细节专门中找到这个场景,然后更加血腥因而更加震撼的还原,到这里你说雷老是不懂历史或者是想抹黑拿破仑,我是不相信的、
随即约瑟芬出场,这里是争议的焦点。这个约瑟芬比我看过的任何一本拿破仑传记记载的都要更可爱,也和历史中的约瑟芬相距甚远。历史上的约瑟芬在遇到拿破仑之前已经作为当时政坛交际花游走于自己的权贵情人之间,并且在拿破仑上升的道路中提供了助力,而电影里的约瑟芬楚楚可怜遗世独立。
她初见拿破仑时说:“她和丈夫被关进监狱,丈夫很快被处决了,她被告知唯一避免处决的方式是怀孕,因此为了生存做了很多不得已的事。”这显然不是真实的约瑟芬,更不是当时法国道德观念中的交际花,这是雷老现代人道德观念下可怜的女子,可不就像当时病急乱投医的可怜法国人民,从吉伦特派到雅各宾派,从督政府到执政府,受尽蹂躏苟延残喘。
人民呼唤英雄,人民呼唤专一的英雄。专一从来不应该被当作是抹黑(尽管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和拿破仑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专一,至少不是现代人理解上的专一)。终其一生的确约瑟芬一直是拿破仑心中最重要的朋友和伴侣,无数流传后世的信件之外,在1815年约瑟芬去世后拿破仑安排了两天的国家默哀,可能也是他自己方式的专一吧(1800年美国的华盛顿去世时他安排了十天的国家默哀,不过数字不能说明重要性,1815年显然拿破仑有迫在眉睫的战争需要处理)。
至于很多影评嘲讽的桥段:把拿破仑两次回国的原因归咎于约瑟芬,这显然不是类似于XX秘史之类的胡乱狗血改变,而是用约瑟芬寓意政局:
第一次的归国是拿破仑在意大利的战功被督政府的纸醉金迷败坏,可不就是法兰西在辜负她的英雄?用约瑟芬出轨的情节象征这一点无比贴切,急不可耐归程的拿破仑到底是要重新夺回法国还是重新夺回约瑟芬有区别吗?两者本就是一体的,所以随后的情节也不是庸俗地痛打小三而是痛打督政府。
第二次的复辟,电影中是因为看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见约瑟芬的报道(这次拜访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绝非片中暗示的八卦),一个曾经的败军之将,以胜利者的姿态踏足法兰西。居高临下帝国曾经的皇后,这难道对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人民不是侮辱性极强吗?如果铺垫复辟的背景,既然无法长篇累牍叙述维也纳会议挑梁小丑分赃的尔虞我诈,不能浮世绘般刻画王党回归后法国人民的双重压迫,这是最简洁的写意了。
因而约瑟芬的牺牲就是法兰西的牺牲,拿破仑的加冕和约瑟芬的退位都是“为了法兰西的利益”,因而约瑟芬在滑铁卢前的香消玉殒也预示着法兰西的失败(同样是历史真实发生的巧合,作为寓意象征的最后一笔),和开头的玛丽皇后呼应完成结构。拿破仑在片中说,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法兰西的福祉,在他之后法兰西的确再也没有回到当时的荣光,专一的丈夫和专一的爱国者,这也是一体两面的呼应。
如是,约瑟芬的故事和铁与血的战争草蛇灰线互相呼应,如同交响曲的柔板和强音共同推进,演奏完拿破仑传奇的一生。
归根结底来说,如果想要用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刻画拿破仑的传奇一生,简化不可避免,而这种托寓象征的写意也许是最好的,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这的确也是对商业的妥协,但那些叫嚣着拍得不如《战争与和平》的人,也许不知道最好的一版1966年《战争与和平》导演所指导的《滑铁卢》票房惨败,直接导致了70年代库贝里克版《拿破仑》的流产(电影开始有一个细节是约瑟芬儿子向拿破仑请求父亲的唯一遗物配件,拿破仑发现大革命杀死的贵族太多留下的佩剑太多而且都没有刻名字,因此从仓库中随便找了一把给给他。这也许是片中最接近库贝里克风格的残酷玩笑)。对于史诗片的粉丝来说,能有这样一部执行近乎完美的拿破仑电影上映已经心满意足了。
最后,当然要提到电影最好的部分:战争戏。从角斗士到天国王朝,哪怕是规模较小的罗宾汉和最后的决斗,雷老都排出了最好的冷兵器战斗,这一次他从全面战争:中世纪2升级到了全面战争:帝国。近代热兵器战争中火炮轰鸣的无序和排队冲锋的迂腐相交织的美感在这里完美的展示,从土伦到埃及到奥斯特里茨到博罗季诺到莫斯科大火到滑铁卢,每一场都在有限的时间内拍出了每一帧都可以做油画的靓丽效果。
如果说雷老这个英国人有什么私心的话,我觉得只是在滑铁卢战役最后威灵顿似乎应该更狼狈一些离崩溃更近一些才对(当然即使拿破仑赢得了这场会战经济后勤也注定了他会输掉这场战争)。希望导剪版能加上意大利战役和莱比锡战役的部分(这两段的省略尤其是后者十分影响情节,仿佛是拿破仑直接因为进攻俄国失败才退位)。
几年前我在另一篇影评(伟大者注定独行——《亚历山大大帝》中的历史和改编 )中写道:
历史爱好者眼中最好的史诗电影,并不是《角斗士》一类,借助一个虚构的人物(麦克希姆并无其人也没有类似的原型),串起一段并不精彩的历史(相较康茂德的倒行逆施和心里障碍,他死后在罗马城大街上纵马拍卖帝国皇帝之位的近卫军,以及内战中凭借合纵连横和铁血强军胜出的日耳曼皇帝塞维鲁似乎更为引人入胜),而是毫不胆怯的以历史重要人物为中心,描绘历史重大事件,而且对于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逻辑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真实的情况恐怕早已飘散在时间中而不可得了)。
《亚历山大大帝》是这样一部电影,《拿破仑》也是,至少在我看来,雷老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