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是艺术与大自然的结合,凡人可以变成神明,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受病痛折磨的侯麦,听到鸟儿鸣唱,指导录音师采集它们的声音。作品纵然有时间顺序,青春年华却在每个阶段开始。

...

爱人被多少事物隔开?电影一开始,阿斯特蕾和瑟拉多,这对主角就被隔开在两个地方。父母的反对,不信任的作祟,犹如漫长的夜晚,都是对爱情的阻挠,乃至她们(我将以男性为主体的“他们”换做“她们”)各自的身体,也是灵魂无法合二为一的躯壳。但“爱与被爱成为一体”,这句理论激励着她们向对方运动。阿斯特蕾和瑟拉多、菲莉司和利西达斯,电影里的这些年轻人,都保持着对对方的忠诚,彼此互补而改变自己,向对方靠近同时变化自身,最极端的就是瑟拉多的女装。
而另一个少年海勒斯,他崇尚肉欲而轻蔑爱情,唱着背德的歌词,又活蹦乱跳地跑开,他的活动演绎着他的理论。大家对立的爱情观,激发着对立的表演,在这不安的青春世界里,对立也是对自己的考验。海勒斯的动作越是无规则,其法则越是固定。而瑟拉多和阿斯特蕾,一个死心眼地不肯复活,一个不相信对方还活着,看似非常顽固,但这种立足点延伸出了无限的变幻。信仰相同者互助互惠,信仰相反者却也同行于山野之中。

...

德鲁伊教员提出了高卢的一神论:一个神统领着更多的神。高卢人认为,过多的主神会使神的形象混淆。不能说这就是侯麦的主张,或者说绝对不是,正如有些作品遵守统一的主旨,有的则主题多元,但二者总是相互偏离或转换。
于尔菲的原著小说写在17世纪,电影则用到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时代的混乱里就有很多事物的协调。再比如,瑟拉多自杀的上游与下游是不同的两条河流,河水湍急而无法拍摄跳河的画面,所以我们只看到一条白色急流,而他丢下的草帽,似是他生命的碎片,被送还到阿斯特蕾手里。这部看似空间单一的影片,总是在整理空间,比如牧羊女阿斯特蕾身后,那几只肥滚滚的绵羊,它们并非是简单的“捕捉自然”,而是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画面。一如背影与正面,在这部电影中总是有拍摄走路背影的镜头,比如穿着华贵的仙女该拉忒亚和莱奥尼德,并排走在城堡的树廊之间时,分别有正对和背对两个机位,拍她们说着话经过一个个树廊,随着镜头的切换,恍然又来到了一片新的树廊(或者是重复行走),但对话始终是连贯的,镜头是对移动的对话空间的再拼贴。
看似重复的场面却有丰富的层次。这或许可以阐释电影的外观为何如此“贫乏”,场景就是一片又一片山坡,人们在山上无休无止地信仰爱情。在电影被信息学劫持的当下,我们需要为这种贫乏辩护,无论是达尼埃尔·于伊耶和让-马里·斯特劳布的贫乏,还是《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的贫乏,前者在场面中保持唯一的位置,后者不戴璀璨的饰物,万物却总是在互补。
河流的一块小流域,就记载着人类创造的秘密。瑟拉多投河以后,阿斯特蕾来到牧场后的河边,看到他刻在树干上的铭文,跌倒在地,她请求上天赐予力量,让自己与瑟拉多同去,这时太阳光忽然穿透了树荫,继而又阴了下去。她的身体反映出自然的变幻,自然的运动与演员的表演,有时各自独立,有时相互结合,就像画家观察云的规律而作画,电影人观察一棵树一棵草以组织场面。又比如莱奥尼德帮助瑟拉多逃出了宫殿,场景里刮着大风,吹乱了大树的枝干,瑟拉多却后退着不肯去见阿斯特蕾,一枝树叶的茂密阴影,有一刻遮住了他的脸,显得他单薄而忧愁。

...

一如纷杂的声部。根据《侯麦传》记载,整部影片都采用现场收声,个别镜头添加了鸟叫声。当该拉忒亚和瑟拉多在灌木廊道间争执,说话声随着离镜头的远近而变化轻重,在回环的树道里仿佛几何。这些场景都加上了鸟儿啁啾的音轨,后来瑟拉多自我流放莱奥尼德带他来到一个木棚屋,第一次来到时添加了布谷鸟的啼声,后来则是蜂蚊的嗡嗡,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动物,让他们口中的“草莓、树根、豆瓣菜”在树林里变得更加可信。
请注意影片开头的那段音乐,它流转在很多地方。瑟拉多坐在树枝上,吹奏的一串笛音,就是那段音乐的调子,它标记着爱情的一个节点。当瑟拉多跳河之后,阿斯特蕾来到牧场后的河边,找到了他刻在树干上的誓言,于是她坐在山坡上,将这段话念诵了多少次成了歌曲,歌声被泪水哽阻却无法停止。相爱的人被同一个神驱使,他们发乎自身地创作音乐,曲子向对方流去,或者倒流回自己,当中却隔着身体的距离。

...

后来瑟拉多自我放逐山林,将那串笛音改编成了一首诗。他唱着此诗沿河径而走,行走的身影叠化出河谷晨曦,太阳的金光叠映出阿斯特蕾的笑容,她轻轻摆动的姿态像是对诗歌的参与,她的笑又叠映出他忧伤的脚步。在这里,蒙太奇的使用并非是为了将人与大自然对位,而是实现人与大自然的比兴——那种不禁的关联。看见云层,而想到爱人被遮蔽的面孔;而声音的蒙太奇,歌声和脚踩在青草上的声音,和鸟鸣声,这些发音者互不打扰,也可以是音乐的不禁关联。瑟拉多独自走过树林,而他对面的草地上,是他们相爱时那些理想的影像,他们在河边漫游,在石头边幽会,这些闪回并非是情境的倒流,只是这片草地和那一片之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也是身体的相距。

...

瑟拉多跳河以后,被三位山泽仙女——该拉忒亚、莱奥尼德和希吕维——所救,他在她们的宫殿里醒来,眼前有两幅画,都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西蒙·乌埃的作品。一幅从下往上被观看,是《农神萨图努斯受扼于爱神、维纳斯和希望》,源于杀父的农神萨图努斯,后来死于他的第六个孩子朱庇特的故事,画中上方的女神吹响了号角,众神向农神发起进攻,一位女神和丘比特在拉扯他的翅膀,而头戴花环的维纳斯拖拽着他的头发;另一幅则被固定机位观看,是普绪克向睡梦中的丘比特滴下滚烫的油,三位仙女走到瑟拉多面前,背后就是这幅画,她们向他展示自己的身份。该拉忒亚还在这幅画前向他表白,而莱奥尼德在这幅画前为瑟拉多换上女子的装束。就像丘比特被自己的箭刺到,爱上了美丽的普绪克,该拉忒亚也是以德鲁伊的指引为名,爱上了瑟拉多,命运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名义”。画作,作为文明的遗迹,它们标志着现世的所在,画作中男神女神凝固的姿态,和电影角色们形成了流动的对照。

...

...

在希腊神话里,爱神厄洛斯是个美少年,英语词根erot-来源于此,意为性欲和爱欲;而普绪克是词根psycho-的来源,意为精神的或灵魂的。但是经过人们的改编,爱神顽皮的特点被凸显,后来到罗马神话,就把爱神丘比特想象为一个小孩。电影里有三幅关于丘比特的画作,普绪克执灯的那幅画里,他示现少年模样,另两幅则是小孩子,其中一幅是两个小丘比特紧挨着拉弓。
而原著里瑟拉多扮演帕里斯的故事,由于过于奇观化没有拍摄,而是德鲁伊教员和莱奥尼德对着一幅画问答,图画画的是“帕里斯的判决”,是被牧羊人抚养长大的帕里斯王子,将金苹果判给三女神之中的维纳斯的故事。对着这幅画,德鲁伊讲解着瑟拉多和阿斯特蕾的相遇,瑟拉多曾男扮女装化作帕里斯,以看到扮演维纳斯的阿斯特蕾。美术作品是一个想象的范本,德鲁伊的解说则对应着绘画的各部分及其整体,我们观看静止的画中形象,能同时想象他所说的民间故事,所以瑟拉多早已成为过女孩,而阿斯特蕾早已成为过女神,这或许就是神像与凡人的关联。而且电影里也有三个女神,但这幅画恰恰不会放在她们的宫殿里。角色或许以神话为原型,但个体之间千变万化,相似而差异。

...

人们走进一片片森林,探讨世间奥秘,树立旧的和新的神像。如何在无数生灵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人们如何在许多树木中找到唯一的一棵树?德鲁伊教员将一株参天大树比作他们“唯一的神”。在城堡窗口,阿斯特蕾从一片树林里指出一株最高的树,那里就是神祠的位置。
或许这部电影的时代错乱,其最鲜明的例子,是那张阿斯特蕾的照片,这个二十世纪的造物,被放在五世纪时代背景里,挂在瑟拉多脖子上。但是,一位爱人想要最忠诚地保存所爱的容颜,哪怕这只是“一个虚假的你”,又有什么错呢?照片在这里,是奇迹的存在,一种凝固的奇迹。正是这凝固的形象,使阿斯特蕾女神的画像诞生,那张怀抱绵羊的牧羊女像,现在怎么也查不出作者,电影藏起了关于它来源的秘密,为它虚构了一个民间神话。

...

又如淡出淡入的绿色间幕,写着原著的话语,转换着电影的场景,这是一种遵从,但是从侯麦电影的特征来看,未免也显得像一个个小圈套,一种对命运的巧妙模仿。一个镜头淡入,瑟拉多与工匠们把长长的枝条压弯,搭成神祠的圆顶,一个建筑正在被完成,一幅画像也正在绘成,这些工作都将带来作品。两个丘比特的弓相互缠结,奇迹与计谋总是相伴而生。阿斯特雷的画像,如计谋般在等待前来的牧羊人们,当大家认出画像上的她,这就是一种奇迹的诞生。白色石板上的神谕,它超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间幕。因此,即将成为阿丽克西的瑟拉多,也在等待计谋对他的改造。

...

牧羊人们穿着各色的衣服,睡在草地上,如画作一般,而瑟拉多走走停停路过此处,看到了熟睡的阿斯特蕾。他在一个全景镜头里走到她跟前,然后有个从上往下的镜头,观赏阿斯特蕾的睡态,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男导演这样拍摄。但重要的是,当瑟拉多试图亲吻阿斯特蕾,近景镜头随着他挪动,菲莉司则睡在阿斯特蕾的旁边,由于人物姿态的优美,这很像一幅画的局部,或者说我们一开始看到的那幅画始终在变化着,它是下一幅画的前提,画家仍然在等待着时机。突然阿斯特蕾醒来,瑟拉多赶忙逃走,那个全景镜头里的某一瞬,完全是一幅美术作品,它凝结了角色们的动势,勾住阿斯特蕾头发的藤蔓是其中的细节,当然我们没有那么清晰的目光可以辨认它是否被摄影机拍到。然后,切到菲莉司帮她摘掉藤蔓的特写,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画作里的重要一员,它就像调皮的命运,是大地葳蕤的结构。
其实那画一般的瞬间只保持了一秒,之后都是记忆的延伸,这让人想起巴赞对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的描写。而且无论是雷诺阿的电影,还是侯麦,镜头都不是为了变成美术而设计的,我们确实欣赏到稍纵即逝的绘画,而那些恰恰不是画作的场面,才证明了电影已经理解美术,而它要维持自己的奇迹——那些无穷无尽的互补。

...

一个新神生成,而一个新的女性也降临了,那就是阿丽克西。瑟拉多穿着德鲁伊之女洁白的衣服走来,他华美的下巴被包住了,计谋与奇迹的融合,转化出了这个形象,一种承载着灵魂奥秘的形式。通过阿丽克西和阿斯特蕾的对视,我们观察着她们的面孔,比之前更仔细地看她们瞳孔的色彩,她们被对方的脚步带动,前进或后退。演员与角色稍有偏移,阿丽克西的脸庞上,时而浮现瑟拉多那粗拙的妩媚,这也令我们感到有趣。男神像和女神像,都寄托了人们的理想,人们希望能选择自己的性别,能把男孩变成女孩,女性的身体既是瑟拉多的囚笼,也是形式对演员的扩宽,我们甚至希望她永远保持这个样子。
信奉爱情的人,都站在阿斯特蕾的寺祠前,唱出木牌上的字句,上面写着瑟拉多对阿斯特蕾的忠贞,这也是大家的爱情守则。凡躯与神灵形成了互补,作为牧羊女的阿斯特蕾,将她的形象献给了同名的女神,而女神则给予她圣洁的力量,就像人们站立在罗马神像的周围,通过歌颂他们的爱情来强壮自己的信心。

...

夜晚城堡,阿丽克西穿着女性的睡衣,和衣衫不整的女孩们不分彼此,更是和阿斯特蕾互相亲吻。莱奥尼德面带不满,她态度的转变,让人想起《秋天的故事》结尾时,伊莎贝拉的表情,她们有时候自相矛盾,维持着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清晨到来,鸟儿们发出各种鸣叫。阿丽克西穿上了阿斯特蕾的衣服,变成了一个牧羊女,蹲在她床前。那句”相爱之人成为对方“的设想,在这时达到极致的实践,如果我们信任奇迹,就会觉得她们的确很相像。她们来到窗边拼命拥吻,无论从男女还是女女角度来看,都是在突破肉体的阻隔,二人几乎成为一个整体,可异装者平坦的胸部,仍然显示出身体的有限。但那一刻,阿斯特蕾得到爱情的准许,令瑟拉多复活了。
影片结束,瑟拉多的那首诗又成了一支吉他曲,计谋与奇迹仍在交融,绿色的春天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