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深画眉,浅画眉。蝉鬢鬅鬙云满衣,阳臺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白居易要是知道他的这首《长相思》被后人改成了淫词艷曲,非气活了不可。《江山风雨情》,上学的时后看过几集就弃了,原因是时间线混乱。剧中崇禎即位的时候,陈圆圆刚出生,而寧远兵变是崇禎元年,这时陈圆圆已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这种剧情,完全是在拿观眾的智商开玩笑。

由於这些年一直都比较无聊,我刷剧的要求也降低了许多,最近又把这部剧翻出来,完整地看了一遍。除了时间线混乱以外,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把复杂的故事简单化,把歷使人物脸谱化。大量的情节和人物缺失,从而用一些虚构的阴谋和厚黑来填补,以推动剧情的发展,只能说编剧的认知水平太低,就好比古代的农民,他只能想象出皇上家用金锄头刨地。同样是写词,白居易能写出“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编剧朱苏进就只能写出“情哥哥,亲一口。”高下立判。

我不想挑剧中的史实错误,太多的虚构、错位和张冠李戴,挑出来也没有意义,而且每集开篇也写了,本剧根据歷史主要事件,经艺术虚构创作而成。所以我就说点和戏剧有关的吧,主要问题有三:

一:唐国强演皇太极的状態,和他演毛泽东一个样,这是很失败的。一个好的演员,应该演谁是谁,不能被某一角色定型。本剧抑明扬清,还给清廷安上了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每当看到描写清廷的片断,我都有一种看主旋律电视剧《解放》的感觉。敢问编剧: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城又如何解释呢?

二:剧中对农民军的描绘,无始无终,只有零星的片断。明亡清兴,是一幅很大的歷史画卷,而剧组能力有限,把臥不了,弄得全是破洞。

三:没有深度,且缺乏反思。明之所以亡,闯之所以败,清之所以兴,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当时的人们是有反思的,且有了一些民主啓蒙。比如黄宗羲,他就说过: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而我们现在拍的电视剧却看不到这些,只有对帝王的歌颂、低维野蛮的阴谋与厚黑、太监对主子的忠心、汉奸和妓女的爱情。都21世纪了,认知还只有这些,这也是一种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