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海报

《花样年华》的英文片名叫<In The Mood For Love>,直译过来则是“在爱的情绪里”。在法国跟人讨论的时候,所有人(当然是有看电影习惯的外国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它应该是唯一的一部在国内外知名度这么平均的电影了。也几乎没人讨厌它。

张曼玉的旗袍换了一套又一套:妖娆的娇媚,素静的如白月光......衣服是女人的第二层皮肤,她就穿着它们与男人擦肩而过千百次。叨叨家常,进行中国人的问候:“食咗饭未吖?”(吃了没)上海话的吴侬软语和“圆口”的广东话,在狭长木质楼道内晃晃悠悠地响起;麻将桌上空,这两种语言的交织,是那个时代,香港的“乡音”。

如英文片名所示,整场电影像是新近泡制的青梅的酒,彻头彻尾地被浸渍在持续的情绪之中:音乐的、食物的、语言的......一直翻来覆去的、重复的便是那个欲拒还迎的、疑惑的、相近的、克制的和怀念的眼神:一种“后退式”的相互成全。历史上多了在婚姻里败下阵来,出去找风流债的男女。试想如果他俩成了另一对偷情男女,又不知道会有多无趣。文章里,作者用《香水》来类比《花样年华》倒也挺贴切。电影情绪的铺陈,像极了香水在皮肤上绽放、延展、飘离的全部过程。

...

高饱和的色调:市井的浪漫美学

王家卫的电影从没有说书人口中的跌宕起伏,它是一门精细的审美技艺,情绪都落在了每一处细节上:它或是衣物之间的摩擦、楼道转角眼神的交汇、麻将桌上的交际;又或是,食物在唇齿间破裂的幽香回甘、似有似无、时明时暗的诱惑—那是成年男女间的一场探戈:一进一退,始终无法尽善尽美的百转千回。小时候看不懂,觉得做作;大了懂了。“一张从没存在过的船票”—-这是中国人的审美,属于留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