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姜文作品,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魔幻现实主义隐喻。将它具象化,便成了《让子弹飞》;将它抽象化,便成了《太阳照常升起》。
面对过去的历史、当下的现实、和未来的革新,姜文在拍这部电影时一定想了许多许多,但他最终只拍了一半内容出来,另一半留给观众去想象,从而使整部影片达成了作者——作品——观众 三位一体的新戏剧模式的互动型游戏,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太阳是一部中国影史上的《喧哗与骚动》。不仅如此,太阳还是一部行为艺术合集,故事的情节以一种反理性思维逻辑的、搅乱了现实与幻想的方式娓娓道出,六个主要角色和很多视觉元素似乎都各自象征了一些东西,但每个人都没有给出全部的答案,这可能是一种表演风格的伪装,也可能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可以将剧情理解为一种意识流的叙事表态,是一种把故事打碎了后而又重组的非线性叙事的多视点的庞杂交错,也可以理解为多种历史视点的互相交织后的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的总和。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政治历史的隐喻图卷,也可以用一种无能的想象把其隐喻元素全部结构化,它可以是人的主体,也可以是作为客体依赖于社会寄生的存在产物。每个人物与其说是一种通过文学化加工后的戏剧角色,毋宁说是姜文将所有人物化为了一种历史的暗示,它们被赋予了一个个所谓的意义,意义背后又包含着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反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本片的历史是人民的记忆与书本历史的结合。最终时间线回到了五十年代,那个老大哥被修改的时代,那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时代滚滚向前的时代。夕阳的逆光下,火车奔而前去,留下了社会主义的新人以一种“太阳”的希望姿态咕咕哭喊着,经历了如此多的腥风血雨,一轮新的故事又来了,这便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新一代青年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当下过程,是漫长的自礼治到法治的社会历史演变。它可以用唯物主义理解,也可以用唯心主义理解,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该用唯物主义来理解。共产主义是薪火相传的,它过去曾被熄灭,但天一亮,它又回来了。因为无论过去是什么,未来总是新的,而我们还在当下,眼见着太阳照常升起……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文化艺术作品,但作者想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时间的概念已然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思考,和一些文学空间上的留白。他好像说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以上便是我反逻辑的矛盾的胡言乱语,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