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简评
C+6.5,两星半。
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
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
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参与性还是观赏性、互动性或趣味性都几乎为零,单一重复枯燥,漫长而寡淡。同样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受不了听一堆肥硕粗野的老白男插科打诨,而在絮叨琐碎的台词中隐含的主题也较为隐晦。很少遇到从内容到主题都完全不合胃口的电影,当然形式上并不虚假做作、并不矫饰煽情,不令人反感。
看了一些评论,无非是针对电影中对时空和群像处理的见解。电影记载了固定场地下的一日时间,而群像中人人平等、相互作用。
内容方面只对于“暮色渐终”氛围别有感触,当大家不再有耐心与激情去投入到比赛,还有人独自坚守在业已衰颓和式微的场地,用热情挥洒在黑夜。如果有在熄灯后的足球场踢过球,最后大家四散离场经历的人或许更有共鸣。
而作为圈外人能够成功理解的方式似乎是将剧中的棒球换为其他兴趣。于我来说则是电影-当然也可以是乒乓球,虽然文化环境完全不同,但我和导演一样经历了这种落寞与无奈。
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上看,则是描绘了个人在社会/社群的转型期里所经受的沧桑,这种怀旧情绪或许在美国相对普遍,但由于个人经历难免有隔阂,因此我也同样无法爱上Midwest emo。
总之,这无疑是一部在选材上相对小众和私人化的电影,应当尊重这样能对自己的生活回忆和生活环境忠诚地作出写实性地描述和评估。
此外,通过稀疏平常的结尾留白和松散的情节构成,打破了“运动类型片”的种种沉疴桎梏-如励志、神话情结和对高潮、上扬结局的预期,重新从生活经验出发制作电影的真实,这样的精神无疑值得肯定。
ps.
怀斯曼没出演,参与了配音。
一半以上是职业棒球手,绝大多数台词是写好的。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不会苛责其作品的完成度和艺术价值是否还不到位,除了好奇于现场拍摄和同演员协作的具体细节,更好奇是怎样的经济模式使得这样的电影可以完成并且持续拍摄。
还没看过《不散》,要补下。
映后,又是鬼王瑶。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5.5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6.9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1
25.8.2小西天 映后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观感和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