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简评
C+6.5,两星半。
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
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
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参与性还是观赏性、互动性或趣味性都几乎为零,单一重复枯燥,漫长而寡淡。同样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受不了听一堆肥硕粗野的老白男插科打诨,而在絮叨琐碎的台词中隐含的主题也较为隐晦。很少遇到从内容到主题都完全不合胃口的电影,当然形式上并不虚假做作、并不矫饰煽情,不令人反感。
看了一些评论,无非是针对电影中对时空和群像处理的见解。电影记载了固定场地下的一日时间,而群像中人人平等、相互作用。
内容方面只对于“暮色渐终”氛围别有感触,当大家不再有耐心与激情去投入到比赛,还有人独自坚守在业已衰颓和式微的场地,用热情挥洒在黑夜。如果有在熄灯后的足球场踢过球,最后大家四散离场经历的人或许更有共鸣。
而作为圈外人能够成功理解的方式似乎是将剧中的棒球换为其他兴趣。于我来说则是电影-当然也可以是乒乓球,虽然文化环境完全不同,但我和导演一样经历了这种落寞与无奈。
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上看,则是描绘了个人在社会/社群的转型期里所经受的沧桑,这种怀旧情绪或许在美国相对普遍,但由于个人经历难免有隔阂,因此我也同样无法爱上Midwest emo。
总之,这无疑是一部在选材上相对小众和私人化的电影,应当尊重这样能对自己的生活回忆和生活环境忠诚地作出写实性地描述和评估。
此外,通过稀疏平常的结尾留白和松散的情节构成,打破了“运动类型片”的种种沉疴桎梏-如励志、神话情结和对高潮、上扬结局的预期,重新从生活经验出发制作电影的真实,这样的精神无疑值得肯定。
ps.
怀斯曼没出演,参与了配音。
一半以上是职业棒球手,绝大多数台词是写好的。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不会苛责其作品的完成度和艺术价值是否还不到位,除了好奇于现场拍摄和同演员协作的具体细节,更好奇是怎样的经济模式使得这样的电影可以完成并且持续拍摄。
还没看过《不散》,要补下。
映后,又是鬼王瑶。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5.5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6.9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1
25.8.2小西天 映后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观感和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前言:说来坂本龙一,耳熟能详却从未了解过其人。在他辞世后两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风浪渐退,我找来四部影片观看。其中两部是他的音乐会现场-《异步》、《杰作》,另外两部是纪录片《最后的日子》、《终曲》,在此整合。1️⃣坂本龙一:杰作B7. ...
札记
B7.4继续戈达尔,就要创新就要叛逆!叙事方面,大体和《随心所欲》一样是分幕的。而又以段落织就如波浪般起伏、碎片化的,一幕幕交迭。依旧是散文电影,风格已经融入了内容,虽不乏有负片等实验(戈达尔何时不在创新呢?),但风格已经趋于成熟了 ...
第一部蔡明亮
B+8.1第一部蔡明亮,也是其处女作。没想象得那么神和邪乎,算是守正出奇的作品。叙事风格是散文化的,注重神韵和气氛,情节基本是一些小事的积累。风格并不前卫也不算惊艳-因为缺乏叙事的铺垫,冲击力并不猛烈。反倒是视听上严密精准的匠师把持 ...
观感札记
B+8.2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 ...
100年的邂逅-《淘金记》大银幕重温/贾樟柯映后
B+8.1前言絮叨: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动场再看,看前略读了巴赞的文章。正值影片100周年纪念、电影130周年,重温百年前的迷影梦。卓别林-夏尔洛是永远鲜活的银幕形象,百看不厌的神话。中途小困,几次打盹。台下笑声迭起。ps.修复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