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人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江苏省2017年高考作文题主题是“车”,作为密闭空间的车自然承担了交往空间的职能。我之前也在一篇随笔中分析过车与现代性:

相较于铁路旅行所指向的现代性体验,驾驶是一种向策马奔腾的“骑士精神”的复归。正如《铁道之旅》中所揭示的,铁路通过窗框将风景切割成流动的、与乘客无关的画面,加剧了体验的碎片化,乘客无需与环境互动,旅程因此变得被动而割裂。与之相反,前现代马匹上的骑士必须全程关注地形与前路,他的旅程是完整的、沉浸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汽车司机复兴着前现代的旅行方式,例证便是宝马的广告语“纯粹驾驶乐趣”,“ride”一词从骑行演变为开车,只不过原子化的现代人比起领主骑马巡视庄园少了那么几分自豪感。但从生活方式上,礼乐射御书数也成了中产(或许是个伪概念)焦虑地践行的“新六艺”。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理解了家福最初为何拒绝让渡方向盘。驾驶带来了自主打转向灯变道、与路面交互的自由。但他和其他一心二用的司机不一样,他只是喜欢读剧而不是在车内玩手机。于是,坐到后面反而增强其舞台意识,因为渡利的车技好到“感受不到在开车”,此时与妻子的幽灵变成了一个车内模拟剧场。

但随着主线(主体间性的建立)演进,他意识到无论是否将戏剧作为人生的一部分,都得和万尼亚舅舅一样“活下去”。他和渡利一样都是生活的幸存者(注意到主角由左后方坐到了副驾)。而渡利先前把驾驶作为存在本身,甚至不能说她被这份工作异化了,异化她的不是工作,而是家庭、地震以及对母亲见死不救的心结,这种异化演变为除开车外别无他法的虚无。—— 至此,影片的轮廓清晰起来 ,又是互相拯救的主题。

但还不止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其他主体间性的侧面:男女主吸烟让人想到《志明与春娇》,烟燃烧的时间延宕阐释着一种生活诗学。另一种诗学的生成方式靠的是做爱,音以另一种苦难(丧子)陷入虚无后,通过做爱生成内容(剧本灵感),这种实在的精神产出较空泛讨论欲望与虚无的《纳米比亚的沙漠》更有说服力。当然还有数种语言的话剧,字幕、手语等象征符打破巴别塔的坚冰,提示着重建巴别塔的乐观可能性。

由此,我们可以说本片是《万尼亚舅舅》的现代版本。如果说契诃夫试图以东正教式的苦修与忍耐来填充生活的苦难,那么滨口龙介则将作为题眼的“车”——这个(后)工业时代最典型的象征物——作为现代人承载创伤、进行内省、并最终寻求和解的移动教堂。信仰瓦解的洪水之后,它成了一艘驶过虚无的方舟,邀请所有受伤的创伤者共乘一辆车,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上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