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点开这部电影还是去年的隆冬.但好在那天是一个大太阳的午后,我与小鼠窝在教室里从下午看到傍晚,在太阳落下的时候,这部电影也落下了帷幕.

文常书总告诫着我们;杨德昌是台湾社会的手术刀.但是在第三次看完这部电影,我终于开始思考这个名号的由来.在杨德昌的电影里,台湾的社会就像是手术台上的大体老师,而他这是那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轻轻一划,血水四溅,用冷峻的方式展现台湾社会的血肉,让所有人都能窥见内里的五脏六腑.

开篇就利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字母开片,紧接着是小bir的登场,一位先锋导演正在为转型打算,于是开启起了一场记者会.画面中,小bir穿着轮滑鞋,一边环形周游在记者们的四周,一边平静地自然地暴力拆解自己的创作思想.但并没有人在意他的创作理念,反而转移话题到近期的抄袭丑闻.在这一片断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在于小bir拆解"大同世界"这一观点.这不由地让我联想到<去唱卡拉ok>里狂人说的那句:如果世界上都是好人,那这个世界就太无聊了。

电影中的立人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是我很喜欢的演员陈以文老师,影片中的立人,在电影的开片利一个小情节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很会耍滑头又好色的人。但是后来的转变却有点出乎意料。不知道为啥看了小明职场那条线的故事,我反而可以从立人这一角色更好`的get到导演表达的人情社会。

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角色在于姐夫,一个郁郁寡欢的文学家。一个在某一天幡然觉醒开始对曾经的自己和自己的文字感到厌恶的作家。姐夫的戏份一般是与qiqi捆绑的,电影里的qiqi是一个完美的花瓶,外在的一切都是社会中最受欣赏的人,但唯独少了一份独特。当qiqi第一次因为税务问题找到姐夫的时候,姐夫愤怒的说“我看到你就想起我之前那些小说,现在这些真正写给你们的书反而没有人要看,没有人要出。”这本书是姐夫在蜗居的日子里发掘的新世界的看法,一本关于孔子的,关于世界的书。后来qiqi也再次登门拜访过,一次qiqi离去后姐姐来到了出租屋,而那一片断里,姐姐一语惊醒梦中人,告诉姐夫在这蜗居的小世界里,是看不到大世界的规则的,没有大世界的世界观,是不能被大世界的人所接受的。最精彩的就在于与一位山东出租车司机的对话,在那一片段里,我总觉得是杨德昌借演员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表达。这一段的演员近乎直视的镜头,打破第四堵墙,阐述了一段哲理的话题。

不得不承认,杨德昌的电影台词总带着哲学说教的意味,会让人觉得上了一堂教育课,这样的文学产物很多,也很多人处理不好,但是杨德昌做到了较好的平衡……这很难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