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的人是不是一定要结婚?

延续了几千年的婚姻制度是必须吗?

你的父母大概率会给出坚决肯定的回答。

而摩梭族人则表示:结婚有什么好处?想不到……

对,就是那个以“走婚”闻名的摩梭族。

摩梭人是我国唯一的男不娶、女不嫁,却依然幸福度很高的民族。

22年前,摩梭女人的爱情观就已经超前到惊人。

...

摩梭族人没有彩礼嫁妆、没有婆媳矛盾、更没有家暴出轨。

只有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一起,守望相助。以现代的眼光看来,甚至比传统婚姻更合理。

2001年,香港导演周华山为了研究母系文化,在没水没电的摩梭山区住了一年多,拍摄了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豆瓣评分9.3,被网友一致评价为“强烈推荐的冷门纪录片”。

今天就借这部纪录片跟大家聊聊神秘的摩梭族,以及他们超前的婚恋观和走婚制。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2001)9.32001 / 中国香港 / 纪录片 / 周华山

...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属纳西族的一支。

摩梭族是中国唯一的母系社会,男不娶、女不嫁,人们终生与母亲同住,没有主流社会的婚姻与家庭。摩梭人重女不轻男,没有“男压迫女”或“女打压男”的问题。

女女男男在性别与性事上轻松自在,人间罕见。

如此平等、自在的文化模式,网友惊呼:还可以这样?思路一下打开了!

...

摩梭人的感情观非常单纯:一切以感情为主,不掺杂占有欲和物质关系。

不同于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关系,摩梭人的恋爱就真的只是恋爱,并不会结婚。有了孩子,女方家庭抚养,与男方无关。

摩梭女子表示:“如果我听别人说我是谁的老婆,我会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是他的,他也不是我的,怎么能说他是我的什么,我是他的什么,我是我,他是他,最多我会告诉别人,他是孩子的爸爸。”

这就是摩梭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但在习惯婚姻制度的人看来,却十分震撼。

...

摩梭族的男人也同样如此,他们终生都与母亲和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并不需要娶个老婆照顾自己,也不需要为天价彩礼犯愁。

他们主要负责养育的是姐妹的孩子,在他们看来,侄儿比亲生子女更亲。

...

摩梭族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女儿国”,不是说这里只有女性,而是家庭关系中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生活在一起的男性长辈只有舅舅。

摩梭人家庭成员为母系亲属,父系亲属并不属于自己的家庭成员。所以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关系。

而舅舅的地位也很高,不会有男权社会中,女性家庭成员低人一等的现象。

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从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会地位。

...

而摩梭族最被外界熟知的是他们独特的婚俗:走婚。

青年女男透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达心意,具有感情基础后,二人均同意,可以进行“走婚”。

走婚时,男方只能在入夜后偷偷潜入(摩梭人称为“摩入”)女方“花楼”(即女方房间),与女方同床后,天亮之前离开(“梭出”)。

...

而且走婚也非常自由,老奶奶说,以前女人与一个男人稳定后,还是可以偷偷与其他人走婚,这个男人并不会生气,别人也不会说三道四。

...

摩梭族的包容度更是令今天的我们汗颜,摩梭长辈都不会干涉走婚,不存在“催走婚”这件事。

“有些人跟很多人走婚,有些人只跟一个人走婚,有些人从来不走婚,都是很自然的。”

...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摩梭族也被强制实行过一夫一妻制。

当时很多摩梭女子嫁到丈夫家,等于变成了他们大家庭的一个外人,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产生了很多矛盾。

...

因为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

在摩梭人的传统观念中,分家意味着对祖辈老人的不恭,意味着争财产,这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受到世人训斥。

所以,即使是几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孩子们有着欢乐的童年,得到众多母亲的爱,老人们安度晚年,无愧地享受天伦之乐。

...

当代社会,家庭矛盾经常升级流血暴力事件,很多人担心的养老问题更是无解。

神奇的是,摩梭族似乎轻松解决了这些问题,只是用母亲取代了父亲的权力地位,以及取消了婚姻。

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么做之后,男人女人的矛盾少了,幸福感上升了,这背后的道理值得深思。

所以相爱的人必须结婚吗?

在近代文明的语境下,爱情的地位也许被渲染得太高了,动不动就“一生一世,海枯石烂,你是我的最爱,永远的唯一”。

然而,摩梭人却潇洒地表示:“我有那么大的一个家,有我的外婆、妈妈、姐姐、哥哥照顾我,他的爱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和大家庭的爱相比的。”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