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我的意料,《抓娃娃》竟然还挺好看,我觉得是开心麻花除了《驴得水》以外最好的一部电影。结构、立意、表演,都有亮点。

开心麻花之前在我的印象中,基本上就代表了低俗、闹腾,靠的就是男屌丝各种意淫,《夏洛特烦恼》是意淫女神白月光,《西虹市首富》是意淫一夜暴富,总之就是围绕“性”与“钱”做文章,打擦边球制造笑点满足大众潜意识心理。

到这部《抓娃娃》,可能主创们终于想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了,开始追求深度了,于是想要做一部讽刺喜剧了。

可是这年头,这环境,讽刺也成了高危行为。能讽刺什么呢?制度?资本?权威?想都别想。《年会不能停》算是近年来很出色的国产讽刺喜剧了,靶子对准的是大公司劳资矛盾,可到结尾不也要往和谐的方向紧急掉头吗?

而麻花团队这次找到的落点,是家庭教育。把范围局限在一个小家庭内部,讽刺一下家长对子女的各种做派,这应该就没问题了吧。而且这几年控诉父母本来也是互联网上年轻人们的一股潮流,也算是个热门话题,不会太耽误电影的商业价值。他们算盘打得精着呢,既要有新的追求,过往的基本盘也要守住。

两相权衡之下,他们打造出这么一个故事(反剧透党请退散):

马成钢(沈腾饰演)是某市富豪,和前妻有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了不成器。离婚之后,马成钢又和春兰(马丽饰演)结婚,生了个儿子叫马继业。为了把这个小儿子培养成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马成钢忽发奇想,要一改过去娇生惯养的做法,然后走另一个极端,要让马继业从小吃苦,接受锤炼和考验,好好学习,以后考顶级的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这样才能顺利继承家业。

路线制定好了,于是他们家从大别墅搬到了一栋老破房子里,表面上装成一户穷人,让儿子每天跑步上学,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不能吃冰淇淋这种零嘴儿。马继业偷偷买了个平板电脑玩游戏,代价就是要捡破烂饮料瓶子挣钱把窟窿填上。

为了督促儿子的学习,这对夫妻每天也要在儿子面前装作看书的样子,实际上书后面是手机。家里衣柜后面有个机关暗道,可以通往一个大大的办公室,或者说指挥部,里面聚满了人。马成钢夫妇是把教育孩子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处理的,儿子马继业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有眼线在跟踪,有摄像头在监视。他的作业本,他的考试试卷,他写的日记,甚至他的微表情,都被父亲领导的教育团队当做研究项目来探讨应对。

马继业周围的人事物,大部分都是父亲为他安排好的。院里邻居是雇来的,经常在院子里借一些家务琐事大声念出数学公式物理原理,让马继业听到,以巩固知识。外面摆摊的摊主是雇来的,里面甚至有外国人,会和前来买菜的马继业说英文,以练习口语。就连家里瘫痪在床的奶奶,其实也是雇来的教育专家,为的是给马继业灌输一套心理法则,尤其是孝道。

那个马继业眼里的奶奶,实际上的李老师,对马继业谆谆教诲过,让他做人要讲诚信。可这帮大人说一套做一套,每天都在对马继业撒下弥天大谎。

恐怖感就是这么生成的。

很显然,这个故事结构借鉴了《楚门的世界》,都是给某个人从小量身打造一个虚假的世界,这个孩子从记事起就生活在被设计好的情境之中,而且失去了所有隐私,所做的一切任人观看。

《楚门的世界》表现的是一档真人秀,更像是一则寓言,那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所以我们可以事不关己地评判。《抓娃娃》所讲的故事虽然也很荒诞,但扒开荒诞的皮,每个细节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因为大多数中国小孩都是这么长起来的:家长要么不管,要么管太多,在漠视和虐待之间来回走极端,无法讲究平衡;苦难教育大行其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苦也要硬吃;被灌输单一的功利价值观,一切都是为了成功,其他诸如兴趣爱好快乐与否都不重要;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剥夺我们的隐私权和自由意志;书本和现实完全割裂,诚信只是一种教条,实则遍地谎言……

电影把我们所经受的过的那些伤痛给放大了,给荒诞化处理了。这会让那些奔着搞笑去电影院的观众措手不及。我看完回来一翻网络评论,有很多差评,一星两星那种。本来这也正常,这种高票房爆款向来容易引发争议。但他们打差评的理由很有意思。他们说,不能忍受用这种素材来搞笑,里面很多情节都让人不适,尤其是马成钢找医生谎称马继业身体有问题不能当运动员让他大哭一场,李老师假装去世让马继业以为奶奶真没了又大哭一场,代入孩子的视角只会觉得他太可怜了,看着只会觉得恶心难受,根本笑不出来。因为这种本能的生理不适,他们认为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现在看过电影的观众基本都同意这样一句话:喜剧片的外皮,恐怖片的内核。但同样是这个结论,有人觉得是缺点,有人却觉得是优点。

我是站在“优点”那一边的。内外两层皮,不正好说明它有层次感,不再是那种一览无余简单搞笑的电影了吗?谁说喜剧片只能让人笑,不能让人有其他的想法?你被刺痛,不正说明这个电影表现的内容过于现实,直指人心吗?

所谓的集体伤痛不能作为喜剧素材,不应该在伤口上撒盐,这种批评也站不住脚。照这么说,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就更是罪大恶极,竟然把抗日题材拍成了喜剧片,这不是玷污战争死难者吗?还有国外拍过的不少二战题材喜剧片,光讽刺希特勒的就有好几部吧,难道都不能拍吗?

讽刺无禁区。如果一定要说个伦理底线,那就是被讽刺的应该是上位者,而不应该是下位者。穷人、残疾人、弱者不应该被讽刺。照这个逻辑,《抓娃娃》也没问题啊,它讽刺的明显是有钱有权的父母这一边,尤其是父亲马成钢。你看电影的时候应该能注意到,片中父母和儿子明显是两套表演体系,沈腾马丽从头到尾都是一副夸张戏谑有如漫画的姿态,但儿子马继业却一直都是认认真真的演法。童年马继业就是个乖小孩,少年马继业察觉到身边的不对劲后想要反抗,这一部分丝毫没有要往搞笑的路子上走。所谓喜剧笑料,都是在大人身上做文章,是为了让观众嘲笑这帮大人。至于孩子,观众从始至终都是同情的。既然是这样,在价值观上就没什么可指责的啊。

还有人觉得结尾过于轻描淡写。事情被拆穿后,马成钢的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狡辩,说马继业是个幸运儿,有什么可委屈的,父母操控了他,可他也操控了父母啊。一直到最后,马继业走向了外面真实的世界,马成钢还在企图以一句“什么时候回来吃饭”的问话,假装无事发生一切正常。做错事的家长没有反思,没有道歉,没有任何惩罚,这也是让很多观众无法接受的一点。

可我怎么觉得这个设计更高明呢,因为这是将讽刺感拉满,一直贯彻到底啊。实际生活里我们中式家长就是死不认错,不知道反思,只知道狡辩和道德绑架的一群人啊。而且对他们做的错事也从来都没有惩罚措施。你听说过哪个家长真的因为伤害孩子被处罚了?不都是孩子默默承受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到父母老了还要被孝道束缚,不得不为父母养老送终吗?

这部电影片尾还有几个彩蛋。一个是马继业最终放弃了顶级名校,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了体育学校,然后跑步的时候看到身边有饮料瓶,又像小时候捡破烂那样给揣进怀里。一个是马成钢的大儿子登顶了珠峰,大喊着“我不会再让你们瞧不起了”。还有一个是马成钢夫妇相视一笑,说连着两个号都练废了,要再生个三胎,从头再来。

这依然是在讽刺。说明马成钢之前的培养计划全都失败了,两个儿子都没有按照他预想地去发展,二儿子精神状态看起来还疯疯癫癫,可能有PTSD。但马成钢依然不为所动,再生一个就完了,反正老婆还年轻,自己补补身子应该还能生。

我很少在国产院线片里看到这种一黑到底的片子,把所要讽刺的对象塑造得这么无可救药,没有光明,没有希望,只有一团团的浓黑深渊。

当然,我也必须要承认,这部电影毕竟是开心麻花团队出品的一部旨在暑期档狂揽票房的电影,它不可能像《年少日记》《阳光普照》那样对东亚家庭展开严肃的剖析和批判,里面很多笑料还是带有鲜明的开心麻花印记,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还是很低俗很闹腾,会冲淡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对于我来说,《年少日记》《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我已经看得够多了,这些电影是更深刻,但这也意味着小众,没什么人看,所触发的讨论始终有限。而现在,终于有一部批判东亚父母教育方式的电影,可以达到几十亿票房的量级,可以触发全民现象级的大讨论,这难道不是好事儿吗?

我又想到了《都挺好》,印象中是国内第一部批判父母反思原生家庭的现象级影视剧,但结尾父女之间的强行和解让观众反胃。《抓娃娃》总算没有强行和解了,这就算是个进步。

肯定有人会觉得我把这部电影捧得太高了,真不至于。呵呵,我其实还能捧得再高一点。前面我不是说了,现在的电影什么都不敢讽刺,制度、资本、权威,都不行吗?可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抓娃娃》其实什么都讽刺到了。

家庭虽小,却是一个最小的权力单位,意味着一套等级分明的暴力系统。马成钢饰演的父亲,就是这个系统里的暴君,老婆和孩子只能被他任意支配。再加上他还是个富豪,他还能出钱雇佣一大批外人,命令他们去做一些不道德不正当的事情,也就是跟踪、监视、作假、剥夺儿子马继业的隐私权和自由意志。

这不就明摆着了吗,制度、资本、权威,这些元素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制度:就是父权制,也可以引申到更大的制度。

资本:有钱就能作恶,就能支配他人。

权威:这里面除了讽刺掌握大权的父亲,还有对别的一些权威的讽刺,比如奶奶是教育专家冒充的,检查身体的医生是被收买的,马成钢组织的那个幕后团队应该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每个人都在作假作恶。

还可以继续联想下去,这部电影里表现的那些控制手段,包括信息封锁,或者散播假消息,长期的洗脑工程……还有无孔不入的监控,让人的隐私荡然无存……上面掌权的控制者明明那么有钱,但都捂着不让下面的被控制者知道,上面的人可以躲起来偷偷享受,下面的却要靠捡垃圾赎罪……还有,马成钢对他的团队说过,他把对孩子的培养计划称为“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还有第二个……

打住打住,不能再往下说了。再说下去就成《1984》了。我也不知道开心麻花有没有想到这些,估计是没有,他们应该没那个胆子。但我又确实从中解读到了这些东西。开心麻花如果知道有人这么解读这部电影,估计都要吓死了,会比谁都更迫切地希望我删帖。

但是我会这么想也不能怪我,我甚至觉得,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集体潜意识。我们会怀疑,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总是觉得不够自由,好像被控制,被夺舍了。我们像是面对着一堵无形的墙壁,一个封死的铁屋子,我们想要将其砸碎,呼吸到外面的空气。

《喜人奇妙夜》开播以来,最出圈的一个节目,就是《小品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也是生活在一个设定好的程序里,每个人都在说一些陈词滥调,生活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了,人都像是毫无生气的空心机器人,他觉察到以后就想把这个世界给砸了。

难道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我不觉得。就算《小品的世界》《抓娃娃》的主创们不承认我刚才所说的,他们没意识到,其实他们心里早就已经有那些东西了,就藏在那儿,一有机会就破土而出。就像我心里也藏了这些东西,所以这么容易就会被他们的作品触发。

现实的铁幕砸不破,至少我们可以在心里偷偷自由那么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