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第四季應該算是播完了吧?奇怪,楊子說了那麼多遍1月18号節目結束,這不還沒到1月18号嗎?
算了不管了,我現在急需發洩一下情緒。
是的,這篇就是純發洩,沒有任何營養。既然這個節目現在就是靠着刺激情緒吸引流量,那它也不配得到我認真嚴肅的評論。
我真的很少會花這麼長的時間(長達三個月)追完一個東西,然後感覺會這麼不适。一般來說,追個劇或者綜藝,我會很快判斷它值不值得我追下去,要麼一兩集就覺得沒啥意思幹脆放棄,要麼能追到底的應該都是觀感還可以的。印象中,最近這幾年,隻有一部《山海情》我追完了,然後被結尾的主旋律宣傳惡心到了,憤而打了差評。
《再見愛人》第四季更少見,我看了前面幾期就已經不舒服了,但我還是一期不落地追完了,然後果然在接下來的每一期都受到傷害。給你們看一下我在11月發的兩條豆瓣廣播:
而且我很清楚,我之所以看節目看得如此難受,絕不是因為讨厭其中的某一個嘉賓。不管是楊子還是麥琳。我承認,他們的某些行為确實是屬于我不喜歡的點,但我也知道,那些事追究起來,也不過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瑣碎碎,都是周圍平凡的人身上很常見的一些缺點。再說了,楊子隻會傷害黃聖依,麥琳隻會傷害李行亮,跟我有什麼關系呢?如果當事人都可以原諒對方,那我如果比他們還激動,就太荒唐了。而且這裡面也不涉及任何公共利益,作為外人就更沒必要義憤填膺了。
然後再想想看,我看過那麼多電影,電影裡的情節可比這檔綜藝激烈多了,打架鬥毆殺人性侵虐待斷胳膊斷腿坐牢迫害戰争災難……我都很少會産生比看這檔綜藝更激烈的情緒,這是為啥呢?
答案隻有一個,就是節目組正在用一種很新很全面的方法,激化放大矛盾沖突,然後操控我這個觀衆的情緒。
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用高強度的旅遊活動,讓嘉賓進入疲勞狀态,放下戒心。
在一些遊戲環節裡,精心設計一些拱火的問題,埋下一顆顆地雷。
等哪顆雷炸了,就如獲至寶,将各位嘉賓的反應進行精心剪輯,重點渲染烘托。
後期再配上各種拱火的花字,渲染性的配樂,觀察室嘉賓冷笑或不屑的表情。
在後面的節目中還要将那幾段暴雷細節反複倒帶重播,讓觀衆對嘉賓的表情台詞深化印象,甚至倒背如流。
還要讓觀察室嘉賓集體拱火,發表各種看似客觀但傾向性極強的評論,引導觀衆站隊。
微博那些熱搜,不知道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節目組買的,這個暫時存疑。
根據網絡輿論,及時調整應對,比如“熏雞事變”後,就在視頻節目頁面作重點突出,還用這個吸引大家買會員可以搶先幾天看,還迅速跟某連鎖快餐品牌達成合作推廣其炸雞套餐。
然後他們還出了其他的一系列周邊産品,比如相關的辯論節目《愛人說》,圍繞嘉賓的一些黑點展開辯論,還有同名的大電影和書,務必将這滔天流量的剩餘價值榨取到底。
……
凡此總總吧,反正就是務必多管齊下,一網打盡,就不信你看了情緒不會被點燃。
就說那個“熏雞事變”吧,那麼多人因為這麼一件破事兒,就對麥琳展開網暴。可是等清醒過來後,麻煩諸位再想想,它真的有那麼嚴重嗎?那不就是一件我們生活中每天随處可見的小摩擦嗎?為什麼葛夕事後都不覺得麥琳有多大問題,還繼續幫麥琳說話,反而是圍觀群衆覺得葛夕被麥琳傷害了?
很簡單,是節目組在拱火、渲染、放大,讓你覺得這事很嚴重。
而且,針對不同的嘉賓,節目組的方案也不一樣。對楊子,因為楊子明顯就很不真誠嘛,感覺來這節目就是玩兒的,一個勁調皮搗蛋,沒一句真話,于是節目組就把他往喜劇那個方向靠,剪輯配樂啥的都透着喜感。而對麥琳,不知道節目組怎麼想的,我感覺麥琳的部分都很像那種寒氣逼人的恐怖片,動不動就來一段陰間配樂,尤其是當麥琳開始那種标志性的大笑,通過音效和剪輯,整個氣氛就會變得讓人瘆得慌。可是我相信,隻要把那些後期效果都拿掉,那個笑的威懾度會立刻大減。
這也就是為什麼,單論事實的話,楊子肯定比麥琳更離譜更可怕,但最後受網暴更嚴重的是麥琳。因為恐怖片肯定比喜劇片更刺激呀!
看了最後一期節目,我才知道麥琳小時候是棄嬰,于是她前面所有的反應,包括缺乏安全感、不配得感等等,都可以得到解釋了。然後我就想,節目組應該早就知道麥琳身世了吧,如果知道了這些,還要給她做那些後期效果,引導大家在她身上投射各種負面情緒,以緻造成大規模網暴,那節目組就太不是人了。我知道,這個節目組的人好像是以女性為主,總導演就是個女的,怎麼還會這樣呢?我想不通,流量的誘惑就有那麼大嗎?
我估計,她們會在做節目的過程中進行各種自我說服,比如那些放大渲染隻是為了讓大家重視一些平時可能會忽略的問題,黃執中沈奕斐張泉靈的意見也是為了幫助大家吸取經驗教訓,要找出病竈才能獲得成長嘛,做手術都是會疼的,可我們出發點都是好的啊!
哼,她們也許就這樣騙過了自己,但我是從第一季《再見愛人》開始,一季季看着他們走過來的。我非常清楚,他們是怎麼一步步堕落到現在這個程度的。光看我的豆瓣評分都能看出來,我給了第一季五顆星,第二季四顆星,第三季三顆星,第四季兩顆星。非常規律的滑落過程。
我記得第一季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那個時候節目組使用各種手段還都很克制,節目大部分時候都很走心,是真的在善意平和地探讨感情問題。哪怕是對槽點最多的王秋雨,也隻是在點評的時候稍微有點犀利,但那些剪輯閃回渲染音效,還有節目播出後的引導炒作,都遠沒有現在這麼誇張。
朋友說第一季的時候嘉賓都比較正常,到這一季才來了一堆奇葩。但我覺得,這一季唯一的奇葩隻有楊子,其他人大體上也都是正常人,至少都在我的理解範圍之内。如果你覺得他們不正常,那就是節目組的功勞。
不過還有一個可能性我也想到了, 就是嘉賓心态或許也有變化。第一季大家都沒心理準備,不知道這個節目是什麼樣的,所以都還是比較自然真實的反應。到了後幾季,随着節目熱度越來越大,嘉賓的想法肯定也越來越多,有來掙錢掙流量的,有來解救自己事業瓶頸期的,也有單純就是來找存在感的。隻要不傻,大家也别揣着明白裝糊塗,這個節目就是會有放大效果,尤其對人的缺點有放大效果,而且它還要使勁挖掘親密關系裡的各種不堪,将其暴露在大庭廣衆之下。這一點,上節目之前大家應該就心知肚明,在接受了這個代價之後,才答應上節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有嘉賓又都不算一般人了,因為一般人可能都沒有勇氣做這麼大規模的自我暴露,至少我是不敢的,就算給我一百萬我也不願意,我會覺得這是販賣隐私,是自我剝削。
照這麼說的話,我們又可以這麼看:節目裡的那些騷操作,以及随之而來的情緒深淵、輿論風暴、流量紅利,都是節目組和嘉賓的共謀,我們觀衆隻是他們PLAY的一環。他們都各有利益可圖,我們卻被操控了情緒,讓憤怒、悲哀、焦急、羞恥、憋悶、迷惑等各種負面情緒輪番轟炸,甚至因此和人吵架,鬧得親朋反目。這一切,和節目組所宣稱的親密關系的學習成長比起來,都太不值得了。
所以如果一定要挑一個目标罵的話,我不會罵節目裡的任何一個嘉賓,我隻想罵《再見愛人》節目組。
按照現在這節目的熱度,節目組應該已經在開慶功會了,都要給同行們分享成功經驗了吧,明年肯定還要變本加厲地再來一輪。那我就現在先給自己一記警鐘吧:
以後再看《再見愛人》,我就是狗!
(狗又招誰惹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