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部四集英剧(共约4小时)以「长镜头解剖刀」的姿态,刺穿了我们的神经末梢。《混沌少年时》不仅在IMDb与豆瓣斩获8.4与8.7的高分,更让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公开表示要与中学生共同观看,推动全英校园引入「反厌女课程」。

它被热议,不是偶然,因为在特警破门抓捕13岁少年凶手的镜头里,藏着整个时代的精神病灶。
巧合的是,在30多年前的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里,被喻为“社会手术刀”的杨导,同样用了近4小时的影片,让男孩用了七刀,将一个被异化的时代,刺向女孩身体。

它们都共同在说:父权制的刀刃,总是先刺穿男孩的脊梁,再借他们的手,捅向女孩的心脏。
一个成绩不错的普通男孩,在家庭和睦的情况下,怎么就被养成了一个罪犯?
又为什么说“父权制度下,没有赢家”?
《混沌》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完:一名少年被控杀人,他的双亲、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警察都想找到背后的真相。
剧的核心不是破案,而是“视角”,四集,通过四个不同的视角切入杰米的世界。
案发后逮捕

第一集是案发后逮捕,跟随杰米家人的视角。
警察们穿着防弹衣,粗暴地冲进他们家,控制了所有人,惊慌扑倒在地的妈妈、无精打采的爸爸、蹲在地上的女儿、吓得尿裤子的儿子,也就是13岁的杰米。
当警察冲进杰米房间时,杰米的右手叠加在破损似刀形的墙纸上,导演其实一开始就给我们预示了“凶器”。

随着杰米被拘留,我们前所未有的看到了繁琐的拘留行程:告知家属、接受人身检查、请援助律师、询问基本问题、安排早餐等等。
整个审讯过程到破案,也就十多分钟,它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从逮捕到破案的整个过程,就像我们亲眼见证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让观众直接“化身”成了杰米的家人,我们和他的家人一样充满疑惑、震惊:杰米到底怎么了?
谁杀了人一目了然,然后呢?一个自己都会吓尿裤子的13岁少年,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敢杀人?
校园调查

第二集,像一幅「拼图游戏」,跟随警察到校园调查的视角。通过校园场景展现出了,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的深刻影响。
十多岁的孩子们,正处于三观定型的关键期,也是心理脆弱的高风险阶段。网络的迅速发展,让他们早早知晓了成人社会规则,但他们的自我认知还处在矛盾与探索里,情绪波动剧烈,更依赖同龄人的认可,常通过对抗来表达自主意识。
警察来了之后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凯蒂被杀,凶手是杰米,讯息通过网络迅速被传播。但一个生命的逝去,引起的,却不是学生们的不安或恐惧,大家的关注点,就像女警察点出的:“犯罪者总是被排在最前面,比如「有个男的强奸了一个女人」,整个案子都是在跟着杰米的角度转,对吧?凯蒂压根不重要,杰米才是焦点,每个人都会记得杰米的罪行,却没人会记得她的死,这是我生气和受不了的点。“
凶手杰米,和他的两个朋友,汤米和莱恩,在学校经常被欺负,被起外号、被故意绊倒、推搡,甚至被吐口水。汤米被叫“穷镑仔”,因为他妈妈爱去一英镑超市购物;莱恩被警察问询时,不关心朋友不关心受害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学校“受欢迎”。
杰米觉得自己不招女孩喜欢,是因为自己很“丑”,他们的自信全然建立在ta人关注上。
警察的儿子亚当,在学校也是被霸凌的对象。如果不是他告诉父亲学生间的“暗号”,生活在平行世界的大人们永远都不知道青少年间在互相表达什么。
编剧之一,也是剧中父亲的饰演者,斯蒂芬·格雷厄姆,说创作起因是在电视上连续看到两起青少年杀害同龄女孩的报道。他想要弄清楚社会的教育机制究竟怎么了。
另一位编剧,杰克·索恩,直接买了部手机,注册新身份潜伏在「incel」(非自愿单身者)男权社交圈,学黑话、泡圈子半年,弄懂了他们的思考方式。
于是我们才可以看到第二三集出现的这些Emoji表情和对应含义:

他们终于找到杰米的作案动机是因为被凯蒂羞辱为incel,他们发现,原来大人们完全不了解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也不愿意向大人敞开心扉,他们活在不同话语体系的平行世界。
《混沌》全程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也象征着青年们的成长,仅有一次机会,没法回头。
第二集末尾,飞行镜头升空,跟随心碎的婕徳,配乐「fragile」,最终落回凶案现场,这一刻,技术与叙事完美融合,产生了超乎所有主创团队预期的、超现实的诗意效果。
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不仅仅是这部剧的卖点,在幕后采访花絮里,编剧之一杰克·索恩 Jack Thorne点出了一镜到底在该剧的两大核心价值:“我认为一镜到底带来两大核心价值,这对编剧而言极其振奋。首先是强制性的叙事结构,形成戏剧性的统一体,时间/地点/行动三要素,被自然统合。你必须不断自问,能量焦点在哪里?
第二点在于,这彻底改变了创作流程,赋予演员主导权。首先聚焦特定情境,力求保持绝对中立,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们想展现事件引发的连锁创伤。这会触动许多人的神经,准确呈现至关重要。”

第三集,是案发七个月后,观众跟随试图走进杰米内心感受的心理师,开启了解“杰米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视角。
不论是警察、学校、家长,甚至是杰米本人,其实都没正视过他的内心感受。
杰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被家庭、校园与网络三重异化的矛盾体,他的暴力既是个人绝望的宣泄,也是社会系统性失能的综合“产物”。
成长于工薪家庭,父母看似慈爱却情感疏离,父亲因自己童年有家暴阴影,努力规避自己暴力对待子女,但却长期压抑自我感受,用沉默代替沟通,从未关注到儿子的精神世界。
杰米不擅长运动,父亲对他缺乏男子气概感到失望,当他在足球场上表现失意时,被父亲刻意“回避目光”。母亲在家中缺乏话语权,家庭中的父权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杰米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学校被贴上incel的标签,加上其他学生的霸凌,长期累积的自卑与愤怒,最终爆发为暴力。
在与心理师的谈话里,每当提起他最在意的父亲,他都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
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但又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心理师给他做的三明治就像杰米对待不喜欢的事物的态度,他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那个口味的三明治,但还是咬了一口;他明确表示自己其实不太喜欢凯蒂那个类型的女孩,但还是约她出去…..
他出现了三次暴怒,第一次是他希望心理师帮他离开训练中心,当他的要求被否定后,当心理师要求他坐下后,他失控:
杰米:“我tm就不想坐下!你叫我坐我就坐吗?你tm管不着我……看着我!我想干嘛就干嘛,你tm没资格管我!用你那破脑袋给我好好记住!去你m的!”
第二次是他评价自己“丑”,但心理师并没有反驳他的想法,他的自尊因此受损。这是他长久来对“男子气概缺乏”的不安和自认为性魅力不足的焦虑。在不安焦躁中,他说错了话:
杰米:“他确认起来容易多了,确认我知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Tm的,那句话不是我的本意!是你诱导说出那句话的!你他妈在给我挖坑!”
第三次,是他知道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他无法扭转心理师对他的评估。他更在意的是,他无法得到作为异性的她对他的“喜欢”,也就是他自我价值的认可。
他急切地想寻求认可,幻化为咆哮、怒吼、砸在窗户上的拳头。
第三集是大家评分最高的一集,也是饰演杰米的小演员欧文·库珀第一部戏的第一场戏。
演员兼编剧,斯蒂芬·格雷厄姆(饰 父亲Eddie Miller)和导演菲利普·巴兰蒂尼都夸赞他演技之天才。
父亲Eddie评论Jamie:“我认为他是个难得一遇的天才,从第一眼看到他试镜录像的那一刻起,你就能感受到他的特别之处。但真正让我确信的是那天下午的第一次工作坊,他刚离开房间,我就立刻认定,就是他了。他拥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导演菲利普·巴兰蒂尼 Philip Barantini:“你在给他指导时,他会用那种眼神盯着你,我被盯得发毛,他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但正式开拍时,每个指导细节他都完美呈现。”
家庭“被冲击”

而如果我们在前面加个“有毒”,就变成了社会规范强加给男性的一系列有害行为模式,包括压抑情感、崇尚暴力、贬低女性或非主流性别群体、拒绝合作与共情等。这种观念将男性特质异化为对自我和他人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或暴力行为。

也要清晰认知健康的男子气概,应脱离性别规训的桎梏,是允许男性:
1.情感自由,接纳脆弱、悲伤等情绪表达的;
2.非暴力沟通:以合作而非支配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3.尊重多样性:认可不同性别表达与生活选择的价值。

镜头最后一次掠过杰米房间的裂痕墙纸,那把隐喻的“刀”依然悬在那里——它既未消失,也未坠落,而是化作一面棱镜,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集体病灶。
校园达尔文主义可以将霸凌包装成“丛林法则”,网络毒文化可以误导青年们用仇恨缝合伤口,大人们忙着做自己的事,缺乏对孩子内心的关怀……
我们总以为暴力是少数人的“失控”,却不愿承认它早已成为系统性溃烂的脓疮。
就像,心理师最后留在房间里的那块被咬了一口的三明治,它让有些人害怕,让有些人反胃,它等待被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