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5,看在40年代国产电影和石挥的份上,勉强四星支持一下。
 桑弧、张爱玲、石挥三位一体,都是第一次看;但因为和预期相差很远,总觉得差点意思。观感一般,有点漫长无味,作为电影节奏还是欠佳。故事基本还是老一套,但视听上和阮玲玉时代的默片则大相径庭。各个方面像话剧一样,今天看来更是格外板正,尤其是那话剧腔-略有不适。当作喜剧小品来看或许还可以,一场谎言和猜忌引发的闹剧,从铺垫酝酿到高潮,再到救赎式的大团圆和煽情结局都不在意料之外,和“太太万岁”形成呼应。唯一惊艳的一笔莫过于结尾最后一句台词形成的闭环-意味深长且结构完整。
 剧本还不错但(或许配合上视听)中规中矩,埋下伏笔然后拆穿,都市家庭恩怨纠葛,还有点黑色电影的味道,但和同期好莱坞还是有差距。但若和今天的小品相比,则又显得高明多了。
 从剧本到表演,每个细节都是从模子里刻出来的,都缺乏自然和灵性。不仅不够电影也不够生活,生硬刻板且视听引导过强-信息量不够,直白甚至有点肤浅,没有余味和纵深可言,这可能和时代局限有关。
 pa.前半个小时在电脑看的,换到大银幕和现场后活跃许多也亲切许多,原先粗糙膈应的感觉消失了。
 台词、选角和表演还算典范-从当时话剧的角度来看。人物典型,但不够立体,主角张伐有点朱时茂的俊逸但是拘束,而石挥饰演的老丈人-颇有陈佩斯那股灵气-倒是鲜活丰满。
 最大的乌龙莫过于把男主认成了石挥!!!-尤其是在石挥的展映上。但他黑白年轻照太帅了,完全和片中丈人对应不上,谁能想到他演了这么一个最精彩的配角。就像闭幕后一位老人所说“石挥演得太好了,拉别人一大截。”-另一个人问“谁是石挥?”
 ps.一查才知道石挥居然兼任导演和演员,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要深挖。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6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7.4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3 
 25.5.14小西天
初看石挥和40年代的中国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札记-随感-简评 
 评分:B- 6.6/6.7前言: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简评: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简评 
 B7.5-虽然绝对不算多么精致的杰作-略显单调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欢,很纯粹的片子,三星半。一个月以来每周找资源都以译制片失败告终。等待了三周以为找到了资源,结果依旧是俄语译制片加英俄字幕,无可忍受。终于看上了繁体中文字幕版-即 ...
 大银幕重温再评 
 B+8.2很不错的作品,有所回味,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或许是由于其克制吧,总觉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结构没有那么连贯,也没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灵之马》则更精巧甚至轻快。选角的形象和十分恰当和典型,表演则简化到甚至有点生硬刻板-尤 ...
 吐槽简评-张艺谋何以至此?! 
 评分:C+前言:克服万千犹豫和困阻来到影院,却不料是一部烂片!失望至极。现在对影片的态度更为清晰也愈发偏激和挑剔了。忍着要吐的心情硬是没挺住,看了四十多分钟果断离场,就当花钱买罪受了。玷污眼睛、浪费时间。(影院不少笑声,看似在国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