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杀》的商业属性极其突出,依靠重重反转给观众投喂信息量,堆砌的议题(校园霸凌、病态教育、人性冷漠、未成年性侵)冲击着观众的道德观念。
鬼宅、雨夜屠夫、私闯民宿等元素外加利落的镜头剪辑有种恐怖片即视感,大银幕炸裂的视听冲击看得人一惊一乍,甚是过瘾!
创作者用了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渲染惊悚氛围——将悬念置于人物“非正常的行为”中。当一个人心里有鬼,哪怕ta再淡定也有漏出破绽的时候,而这种破绽通常就通过“非正常行为”表现出来。
比如:
女主李涵是一位有着极强控制欲的母亲,当她看到女儿被霸凌者折磨得奄奄一息、在墙上不得动弹的惨状时,她的反应很耐人寻味:她略过了正常母亲应有的悲伤,一上来就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眼角下垂、身体颤抖,仿佛下一秒泪水就要夺眶而出,直到她帮女儿恢复仪容,紧紧抱住她时,通过慢慢推移向前的镜头,观众才看到她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
表面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女房东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偷窥欲望,导演仅用一个从侧面拍摄的特写镜头就表现出了这种隐秘:女房东透过猫眼静静地看着女主被丈夫家暴,瞳孔放大,嘴巴一翕一合,却不伸出援手。
而极具误导性的镜头剪辑在增强影片的观赏性的同时,也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比如:在雨夜屠夫杀害霸凌者后紧接李涵身着雨衣的正脸镜头,加上李涵女儿不久前才遭受霸凌的情况,观众很容易联想到“母亲为女儿复仇”的戏码。可电影就要剑走偏锋,虽然都是“为女儿复仇”,但是是“父亲为女儿复仇”。以此引出男主护工林在福的经历,使霸凌者恶的形象更加丰满。
小女孩奔向自由的结局做的还行,没有落入道德至上的烂俗窠臼。
当然,国产商业片嘛多少都沾点…泛滥成灾的配乐将好端端的电影硬生生变成MV。
沉默的杀戮令爆裂无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浪漫与理智并存
23年《贝克街的亡灵》,24年《迷宫的十字路口》,建议广电每年都重映一部黄金时代的《名柯》,谢谢。1.在一部推理电影里很难看到如此文化输出,京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渗入每一位观众的心。夜空中的圆月既是寻找凶手的证据,也象 ...
风铃摇曳时
延续了前辈李安26年前《喜宴》的部分拍摄风格与手法,《谁先爱上他的》的构图与色彩极具个性,裹挟在喜剧的皮囊之下的是创作者对于男女性别、东亚家庭、青少年成长等社会议题的深入探讨。整个电影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叙事方式与镜头语言,仅开场十几 ...
寄于亲情的石榴树永不枯萎
当我决定走进影院观看一部9分的亲情片时,我就该意识到我会哭得有多惨烈。《姥姥的外孙》,题目简单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当下许多新老辈一样,片中的姥姥与外孙甚至是其他子女产生的矛盾主要围绕“遗产”展开。电影的 ...
你的鹤发亦是我的童颜,你的呼吸抵过我此生的岁月!
故事始于一次恬静的郊外之旅,父亲跨过河水之后就再没有回来,只留下一台自行车为他的遗物。但在女儿心里始终留有属于父亲的一方天地,那方天地里有成荫的绿树、淙淙的溪水、落日的余晖和伟岸的背影。时光匆匆流逝,当初稚嫩可爱的幼女转眼间变成了亭 ...
“只有你自己才能保护你自己!”
奥黛丽赫本曾说:“人是从挫折当中去奋进,从怀念中向往未来,从疾病当中恢复健康,从无知当中变得文明,从极度苦恼当中勇敢救赎,不停的自我救赎,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人,人之优势所在,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一味的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