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三部伯格曼,连续两次看完都觉得思绪万千文思如泉涌便足矣说明我与这位大师确实是对上电波了。这着实让我欣喜,因为向来偏爱当下流行艺术文化的我,能真正被经典深刻触动的时刻很稀缺,也无疑很珍贵。
或许是已经有前两部打底,我从《野草莓》和《婚姻生活》中提炼出的共通主题是:“人若没有诚恳的自省,若一生都在伪装压抑本性,这一生好像都不算真实地活过”,我认为探讨自我本真与社会建构的身份之间的裂缝和矛盾是这两部的共通之处,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而《假面》(persona)一词本就是意指人格面具,所以看之前就猜到本片也是在讲这一内容。当然,伯格曼在本片中涉及到的内容丰富,但对社会建构的身份施加在个体身上的割裂与创伤可谓是已经被台词点出的主题。医生对选择用沉默抗拒演员、妻子、母亲的社会身份的伊丽莎白说:“人前的你与真实的你的拉锯战,清醒时随时自觉、警觉。每个姿态都是虚假,每个笑容都是扭曲。你可以对世界封闭自我,就不必演习,戴上面具或故作姿态。但现实很残忍,你的逃避并非天衣无缝,人生是无孔不入的。”伊丽莎白想抗拒的persona是社会建构的女性角色(演员、贤妻、慈母),而阿尔玛想抗拒的persona是社会主流路线,她的自白:“人明明想去哪里,做什么都行,但我会和某某结婚,生孩子把他们拉扯大……这是好事,让我安心。”当然,她在后期已经崩坏,或是融入伊丽莎白的人格当中。
伊丽莎白对社会角色的抗拒和绝望已经到了对生活无欲无求,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的地步,但导演还是安排了看到电视里自焚的人她展现出的恐惧,以及阿尔玛向她泼开水时的情绪波动表示她至少在意生命。以个人经验来说,对社会预设身份和路线感到厌烦进入无欲无求状态时,确实会想到“至少我还不想死,至少我要活着”这件事。
本片中展现的两位女主的关系也颇为有张力,疑似人格分裂的拉拉情节很容易联想到《穆赫兰道》;两女的在封闭的岛上搞暧昧,反转凝视和审视的关系很容易联想到《燃烧女子的肖像》。但本片多次打破第四堵墙,凝视观众甚至用摄影机对着观众视角的拍摄也很有趣。再结合电影胶片烧毁、闪现剪辑残片的破碎段落,似乎象征着影片对电影机制自身的拆解。以此提醒观众,在琢磨两位主角之间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时,也别忘了审视自己的persona。
本片最艺术的视听设计我想是以伊丽莎白的面容为前景分割画面,身后是代表被塑造被建构的伊丽莎白和丈夫表演情深似海的阿尔玛的这几组镜头。这太艺术了原谅我的词穷(把电影学院学的术语忘得一干二净),只能苍白地感慨:这就是光影的艺术啊……
还有对伊丽莎白的剖析,导演天才的创意从伊丽莎白和阿尔玛两个人的视角把这段剖析讲了两次。此段点出伊丽莎白身上最难以与社会期待兼容的身份——母职。我想在当下,相比“体贴的贤惠妻子”,“天生就无私爱孩子的慈母”身份好像更难被理解这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身份而非“本能的”“天生的”“女人生来如此的”。我想伯格曼在此片的立场也很明确,即认同母职并非“本能”。这与他在《野草莓》中拆解代表道德权威的老白男,在《婚姻生活》中拆解异性恋婚姻的性别角色扮演一以贯之。只是在更为晦涩抽象的,聚焦于精神世界的此片中,被拆解掉“人类本能”面纱的事物是可能被更多人认为“确实是”一种本能的母爱或母职。正如在本片最高潮的戏份中,阿尔玛对伊丽莎白尖锐指出:“你在假装扮演欣喜的妈妈,但你经历了堕胎,极为痛苦的生产过程,被养育孩子捆绑人生……你其实恨你的孩子恨得要命。”
总结一下,我的这种“对上了电波”的感受可能本质上是在把此部已经被供上神坛的经典做我能全然理解的流俗化处理,用最通俗的话说:隐藏真实自我、扮演社会期待的角色、母职惩罚与“母性天职”对女性的规训。这都是流行文化中的热门话题(常见于脱口秀表演中)。我知道这种流俗化处理无疑是有些浅表的,但我绝不认为这种“流俗化”的理解是一种亵渎。经典在应对当下问题时也能做出回应,这不恰恰说明了这是超越了时代的、探究了一些深远的“真问题”的真经典。
PS.此片的某些评论完全是在堆砌似是而非的文艺大词实则句式杂糅地说梦话啊。我之前也这样,我是很庆幸我现在会说通顺且言之有物的人话了。我想光是写出这些真实感悟的态度就让这三部伯格曼没有白看吧!
长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我因她爱上我自己 我因她懂得爱本身
无论是从影片中所展现出的各种制作拍摄技巧,还是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内核来看,这都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我想这正是在我的审美品味下优秀纪录片的样子。从影视拍摄制作的角度来说,影片的质感非常好,特别是水下镜头多用慢镜头,在光影折射下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