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晚年的历史总是为人津津乐道,焦点话题除了丰腴撩人却下场凄惨的杨贵妃,便是历时近八年对唐朝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安史之乱。
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荔枝这种普通的水果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借由它喻古讽今,揭示了当时唐朝皇权贵族们的奢靡生活。

唐末的李肇写有一本《唐国史补》,记载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说杨贵妃是在蜀地(今四川)出生,喜欢吃荔枝,特别喜欢吃南海的荔枝,因为南海的荔枝比蜀地的好吃,所以她选择了岭南(南海)的荔枝,故皇帝每年安排岭南进贡荔枝,由此“长安荔枝岭南来”。

杜甫写过一首诗《病橘》: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
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纷然不适口,岂只存其皮。
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玄冬霜雪积,况乃回风吹。
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此物岁不稔,玉食失光辉。
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汝病是天意,吾谂罪有司。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后四句中的“南海使”,实际上就是电影《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所担任的“荔枝使”类似的职能,为了送贵妃想吃的荔枝,“百马”死在“长安荔枝岭南来”的山道上。
电影里,包括李善德在内的所有人,都为了这几颗荔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百姓流离生所,民不聊生,乃至失去生命,而杨贵妃最终连一口都没吃。李隆基知道么,他如果肯费心思想一下,当然想得到,但他已昏庸年迈,怕早就不会去想这回事了,朝政交由杨国忠代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说这荔枝是沾了人血的馒头,一点也不夸张。

滴血的荔枝,将无辜而又罪大恶极的话题人物杨贵妃、奸邪之辈杨国忠与安史之乱无缝串接,是崩塌前的大唐末世的真实写照。
电影中的几幕细节刻画得非常好。
其一,鱼朝恩派画工画了一条巨大的鱼,杨国忠看后说了句“这鱼大得有点碍眼了”,意在表达对宦官鱼朝恩当政的不满。杨国忠走后鱼朝恩对旁边的人说“我看这荔枝就别到长安了”,暗示宦官与宰相的权力争斗,而这轻飘飘的一句话也让李善德等人先前的奋斗全部化为乌有。

其二,苏源和他弟弟苏谅,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原谅,暗示最后苏谅原谅了李善德,有情义的商人远比无下限的权贵官员靠谱多了。

其三,古代官场VS现代职场。摸鱼、画大饼、踢皮球等明示,讽刺现代职场的通病,揭示牛马打工人的不易。
其四,最后李善德与杨国忠对峙,一个镜头拍到了杨国忠站在佛像的右眼中,这与他右相的身份契合。而大佛的眼里本应充满慈悲,他的眼神里却充满了血腥与杀戮。“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此刻正是这句话的具象化。


其五,肥头大耳的大和尚,一脸愤青却无可奈何的小和尚,佛门本应清静之地,却成了民间借贷之所,成了权贵的耳目之地,世间可还有清净之地?荒诞而令人痛心。

其六,李善德骑马飞驰入宫背上洒落一地的血红木棉花,画面色彩感对比强烈,尤其是血红的木棉花与李善德一头粗糙的白发形成鲜明的对照,犹如泼洒了一地小人物的鲜血。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职场小牛马妄想通过找到真理去跟全世界对抗,请放弃。遇到不公的世道,请先明哲保身,不能硬碰硬,活到最后曲线救国,或许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